隆里,原称龙里,因当地龙溪河蜿蜒曲折如一条游龙而得名。位于贵州省黔东南锦屏县西南边沿,距县城64公里。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永乐(1404年)夏筑,是一座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军事屯堡。 在隆里古城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就是舞花脸龙,有句老话叫“无舞龙,不春节”。 花脸龙曾与《天天向上》和大家一起跨小年夜。大张伟、钱枫调皮的参与了舞龙体验,大张伟说让涵哥继续主持他们能玩一年! “花脸龙”顾名思义,所有扛龙人的脸上,用颜色画上五彩脸谱,生、旦、净、末、丑尽全,旦角持龙头,丑角持龙尾。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举办大型群众性花脸龙灯表演娱乐活动,玩舞游街时兴腻粑粑(腻,方言即强行往别人嘴里塞东西),故称“腻粑龙”。在隆里古城里,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都会举办大型的群众性“花脸龙”表演活动,而且在游街时还兴“腻”粑粑(“腻”就是指强行往别人嘴里塞东西),所以当地人也叫它“腻粑龙”。 花脸龙的历史传说 据记载,隆里花脸龙的起源,是从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建功立业后“蓝季子会大哥” (又名“戏皇嫂”)一则戏的传统故事演化而来。传说赵匡胤原有十二个结拜弟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之后,大宴群臣,论功行赏,春风得意,满座欢欣,然而却忘了封赐他最小的那位义弟蓝季子。蓝季子气愤在心不好直说,只得闷头饮酒,唉声叹气。喝醉之后,抹成花脸,癫癫狂狂,用暗语刺激赵匡胤大哥,并故意戏弄皇嫂,借此发泄胸中之气,由此之后,凡自愿扮演蓝季子装成丑角的人,都在当天可以独自得到一餐特殊而丰盛的酒肉痛饮,方为借酒“献彩”。 至今隆里还流传一句歇后语“蓝季子会大哥——饱餐一顿”。花脸龙所画的脸谱及表演形式,源于汉戏《蓝季子会大哥》的角色面妆和表演内容。如今,这些故事经历数百年沧桑后,隆里人至今仍固守着极具汉文化特色的传统,不仅在隆里古老的花脸龙中重复着千年的情结,而且还有所发展和创新。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是隆里的狂欢节。主要活动内容有花脸龙表演、腻粑龙狂欢、迎故事、玩蚌壳、划汉船,演汉戏、舞狮等民族民间艺术表演。扛龙尾的人是丑角,象征蓝季子,他的扮装更为特别,要脱光一膀,高挽一条裤脚到大腿,腰挂葫芦,足蹬草鞋;面部用锅烟或墨水涂黑。浑身画上斑点,手中还持有一把长糯米草,是一个最令人捧腹的角色。全国独一无二的民俗,遐迩中外。 锦屏县隆里古城是贵州省“舞龙文化艺术之乡”,隆里“花脸龙”已有600多年历史,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舞龙者都要画上脸谱,“花脸龙”因此得名,一条舞动的“花脸龙”就如同一出流动的戏剧,由龙尾的丑角指挥带动整条龙的进退,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关于隆里花脸龙,据说起源于北宋,由明代屯军时的隆里先民带入,已有1000余年历史,传承至今,且发场光大。所谓“花脸龙”,就是舞龙人的脸上,用颜色画上五彩脸谱,生、旦、净、末、丑。它是一种舞龙与戏曲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文化内涵丰富,在当地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