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迷恋黔东南的10个理由

2018-7-5 15:31|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410|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1、遥远的苗族古歌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口头叙事古歌,苗族古歌内容十分丰富,涵盖特别广博。有苗族 “百科全书”之称,被广为传诵,家喻户晓。主要包括开天立地、战争迁徙、风俗习惯、生产劳动、神话传说、 ...

1、遥远的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口头叙事古歌,苗族古歌内容十分丰富,涵盖特别广博。有苗族 “百科全书”之称,被广为传诵,家喻户晓。主要包括开天立地、战争迁徙、风俗习惯、生产劳动、神话传说、爱情故事、情歌礼辞、丧葬火把、苗医苗药以及天文哲学等内容,是苗族人民的“神圣叙事”,也是苗族的“远古回忆”。

2、“五腔十调”的苗族民歌

苗族民歌是苗族人民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有“五腔十调”,有高吭激越,优美动听的“高腔”,有悠扬悦耳、婉转流畅的“平腔”,有高吭婉转的一句式“飞腔”,还有既抒情又激越,既粗犷又优美的“叭固腔”。 湘西苗族民歌还分“十调”是:接亲拦门调、送亲调、吆嗬调、情歌调、赶歌调、工夫调、儿歌调、哭嫁调、老司歌调、降仙歌调。湘西苗族民歌的曲调及演唱方法十分独特,具有较强的文化艺术价值。

3、震撼心灵的苗族鼓舞

苗族鼓舞,是湘西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历史悠久,据历史文献记载源于汉代以前,产生在苗族祭祀活动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鼓舞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八合鼓舞、团圆鼓舞等多种形式和名目,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最普及的舞蹈艺术形式。

4、苗画里的一笔一划

苗画,起初只是作为苗族刺绣的花样底稿,主要用于服饰、被面,帐幨、门帘、堂帘、床檐、壁挂、佩饰等各个方面。清朝末年,经过苗族画师改进创新,变锉苗绣花样稿为描画花样稿,受到了苗族妇女的普遍欢迎。后经过几代苗画师的不断探索,将简单的苗画从刺绣绣稿发展成为现在独立的画种。

5、咚咚奎的呢喃

咚咚喹是一种极其古老的簧管气鸣乐器。咚咚喹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以径约1厘米的细竹尾为管体,长约10—14厘米,上端留节,于节下削簧凿孔,形成三孔一筒音即成。其发音清脆、明快,具有打音、颤音兼备的特点,从摸拟鸟语虫鸣、风泉之声而形成写意性的音乐语汇和固定的音乐曲牌。普遍流行的传统曲牌有“咚咚喹”、“巴列咚”等20多种。有词有曲,可吹可唱,吹唱结合,广受欢迎。

6、结婚时顶着银饰的叮当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在湘西以凤凰县为代表。苗族银饰历史悠久。明清时期,苗族男女戴银饰已普遍盛行。凤凰苗族银饰种类繁多,据统计达二百余种,常见的有银凤冠、银帽、银项圈、银披肩、银手镯等。这些银饰工艺品制作精湛细致,工艺流程复杂,银饰产品精美,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7、对那神奇的符充满敬畏

苗医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疗效独特,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医药,除采用药草植物、矿物外,还使用口诀、化水、神符等巫术辅助手段、为湘、黔、渝、鄂四省边区广大的各族人民祛病除疾,发挥了积极作用。 

8、离不开那永远的吊脚楼

吊脚楼结构独特,形式活泼、特色鲜明且规模宏大,集建筑、绘画和雕刻等艺术为一身,被专家学者称为传统建筑的“活化石”。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一般建在山坡,干栏式建筑,均飞檐翘角,三面有走廊,悬出的木质栏杆上雕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古朴雅秀,美观实用,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手工技艺的特色。具有“无坎不成楼、无瓜不成趣、不转不成楼”等建筑特征。


9、穿在身上的历史

苗族包含以“红苗”为主的20多个苗族支系,每一支系又包含了若干的小支系,这就使得湘西苗族服饰显得分外多姿多彩,最终形成了“一型”(湘西型)、“三式”(花保式、凤凰式、吉泸式)。湘西苗族服饰款式多样,讲究装饰,图案以手工刺绣为主,以花鸟居多。是重要的民族文化符号,是反映湘西苗族人民风貌的代表性消费习俗,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审美价值。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10、热烈而狂喜的秋

苗族赶秋,又叫苗族赶秋节,是苗族人民在“立秋”时节欢庆秋收和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重大传统节日,集中展现了苗族的宗教文化和民俗传统文化艺术。每年“立秋”这天,苗区逢到哪个地方是墟场,便是当年秋场。苗族赶秋内容涵盖面很广,主要有祭祖、拦门、八人秋、苗鼓、苗山歌、玩龙、舞狮、边边场以及传统舞蹈、体育竞技等等多种内容,规模巨大,影响深远,极富苗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