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蒸霞蔚,峰林秀茂。 7月3日,记者一行来到处于世界自然遗产地云台山核心区的施秉县白垛乡白垛村黑冲自然寨。这里田园错落有致,农舍散布山间,苍松、翠柏、枫香等古木碧意盎然,竹丛、果园、菜地点缀其间。 云台山为白云岩喀斯特地貌,2014年申请并通过为世界自然遗产地。而黑冲系世界自然遗产地云台山的三大核心景区(点)之一,以奇特、险峻著称。 “世遗云台山之美,美在后山黑冲。”李顺森是黑冲走出去的乡干部,主动前来跟记者当起了解说员。“黑冲的美在于千山万壑的岩溶地貌,在于茂密苍翠的原始森林,这是大自然的恩赐,是村民世代守护的结果。” 黑冲原叫黑松,因寨子周边茂密的松树而得名。 相传,黑冲李家16代老祖公李老爷砍一批松树去卖,砍树之前,烧香起卦问财运。 李老爷砍树、运输、交易等都很顺利。然而,拿到钱款后,还没来得及卸木材下船。当 晚下了大雨,山洪暴发,河水暴涨,洪水将木材洗劫一空。 第二天,他只好退回货款,自己损失惨重。回到黑冲后,李老爷百思不得其解,认为是砍伐松树遭到的报应,并告诫子孙:“千万不要乱砍滥伐”。 从此,黑冲人保护森林树木,世代传承。 在黑冲,有一棵 “红军树”,红军树精神在黑冲弘扬传承。 李顺森说:“黑冲是一座森林之山,更是一座英雄之山。” 在黑冲村头,有一纪念塔,塔基上刻有碑文,记录红军长征时期“黑冲甩敌战”的故事。 1934年10月,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西征转战施秉,在黑冲与围追阻截的湘、桂、黔敌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红六军部队来到黑冲前,因受国民党的负面宣传,群众纷纷躲进了山林,寨里空无一人。 红军没有进老百姓家门,而是聚集在一位苗族老阿妈院子里,烧火煮饭,饭后在屋檐下休息。 第二天,红军与敌军发生激战,在掩护大部队转移后,红军战士从黑冲寨后的悬崖绑绳而下,顺利转移。 老阿妈和全寨人回到村子,寨子里的路和院子被红军打扫得干干净净。在院子的一棵树上,挂着一个小布袋,里面放有一个银圆和一张纸。纸条上写着:“老乡,我们用了你家的柴火,深表歉意,留下一个银圆以作补偿。” 红军烧了柴火,留下银圆的事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苗山苗寨。老百姓盼望着红军早日回来,就将挂小布袋的树取名“红军树”。 佳话流传至今,“红军树”已成为黑冲人的“精神地标”,引领着山区人民在绿色发展、脱贫致富的新征程上前行。 走过纪念碑,公路两边的田园上种植着成片的葡萄和烤烟,基地连接着茂密森林。 世代守护生态,传承革命精神,让黑冲乡村旅游发展获得了先机。 随着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申报成功,原本藏在深山无人知的国家级4A景区开始绽放光芒,吸引着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借力世遗,黑冲人找到了发展的新路子,由传统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经营农家乐,发展生态产业、销售生态产品。 “保护生态,就是发展。”李顺森深有感触,特别是申遗成功后,游客猛增。 黑冲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良好的生态,吸引贵州麻卡黑冲文化旅游投资公司落户黑冲。目前公司已投入2000多万元,开发民宿和玻璃观光房等旅游项目,将这里打造成为中国西南户外活动大本营,让游客体验自然、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成为人与自然融合发展旅游示范点。 “红军精神凝聚人心,世遗文化聚集人气,绿色产业推动发展。”李顺森告诉记者。 现在,黑冲已经将传承红军精神和保护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使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而且子孙后代也将享受到大自然和红军留下的宝贵财富。 (记者 李田清 吴国桢 刘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