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巫包苗寨的“第一红绣”

2018-7-16 11:54|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336|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苗族服饰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分支,刺绣则是苗族服饰构成的主要元素。贵州黔东南剑河县的苗族服饰盛装计有12种之多,其中尤以锡绣和红绣最具特色。剑河县有一个叫巫包的村寨,这里翠竹葱郁,林木尽翠,峡谷飞瀑 ...

苗族服饰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分支,刺绣则是苗族服饰构成的主要元素。贵州黔东南剑河县的苗族服饰盛装计有12种之多,其中尤以锡绣和红绣最具特色。

剑河县有一个叫巫包的村寨,这里翠竹葱郁,林木尽翠,峡谷飞瀑,青山绿水,猴群出没,百鸟啾啾,溪流中还有古朴的碾磨、冲碓,如“世外桃源”般。
这里的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丰富,尤其是民间刺绣的红绣手工艺术精细,属典型的民间艺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堪称苗族文化艺术传奇,蜚声海内外,被誉为苗族红绣第一村。

自1999年以来,日本及欧美一些国家的游客曾先后到该地区观光并购买收藏。2006年,剑河苗绣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红绣是剑河苗绣的其中一种,其历史悠久,手工艺术精细,服饰上这些图案真实地体现了苗家人聪明伶俐、智慧超群,整幅红绣成品满堂红,给人以热烈而奔放的美感,正是这一特殊红色组成的服饰,穿着红绣服饰的姑娘们被人们称为“红色娘子军”。


巫包苗寨的故事

巫包苗寨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一个拥有350余户,1400余人的古老苗寨,苗语称“0ub bud”(欧布),意为有山包的水边。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巫包寨有一龙宝石(现为寨中圆石包),五条龙分别从不同的方向飞到这里争抢此宝,因被寨前四条小溪相隔,无一得手,只好化为五座山峦,故名“五龙护宝”。因此,在解放以前,该村被称为“五宝村”,解放后改为“巫包村”。
据当地苗族老人传述,现巫包村所坐落的山间盆地,原是一片湖湾,泉水漾漾。传说当时一个落霞余晖的傍晚,一群仙鹅自天而降,落入湖中嬉戏,天色渐晚,众鹅飞离,唯最小一只因眷恋这人间仙境,遂悄悄藏在泉水源头,待一苗族小伙前去挑水,即化成一位美丽的苗族姑娘从泉眼中走出来,并与其私定终身。当地人称她为“仰阿莎”,意为清泉女神,仰阿莎心灵手巧,绣出一幅幅美丽精致的刺绣图案镶制于衣裙上,并教会了村里的姑娘们绣出美丽的红绣服饰作为嫁衣。
“仰阿莎”死后,人们非常想念她,为了让她常现在人们心中,苗族姑娘们以“仰阿莎”教她们的刺绣技术为基础,特以红色丝线为底,蓝色的仙鹅图案为主,绿、蓝、黄、橙、青、紫色的牛、马、羊、花、鸟、草、虫为辅的图案以及象征苗族人历史道路曲折的线条精绣而成刺绣极品,镶制成衣、裙、佩戴于身上。因此,巫包红绣也被称为仰阿莎服饰。


巫包红绣服饰有男女老少之别,每套服装都分成头饰、衣饰、裙饰、脚饰等四部分;从功能上分有春装、冬装、盛装几种,尤其以盛装最为引人注目,完成一套盛装制作,便可陪伴苗家女子终生。
春装(苗语:窝袒):春装是苗家女性常穿的便装之一,其胸开襟,对襟无扣,颈襟相连,无衣领,颈与胸襟镶着一条三寸宽,三尺两寸长的红绣花带,花带角镶上两块方形白布,后肩订上一块肩帕,肩帕上镶着三张绣有仙鹅和飞鸟的红绣品。

冬装(苗语:窝屯):冬装款式与春装相似,冬装属两外精里粗的家机布缝制而成,颈胸襟花带与春装相同,无后肩帕,从后扁至后背镶上一块宽均为一尺二寸的毛线彩线,两肩和袖分别镶上长六寸、宽二寸的红绣花布,袖口上五寸处缝上一圈一寸宽的红绣带子,无衣脚和袖口花边。

盛装(苗语:窝仙):盛装为姑娘出嫁和吉庆活动(跳芦笙舞)时中青年妇女穿戴的衣袖,其色彩艳丽,全装以红色刺绣为主调,图案奇特,绣工精细。服饰颈襟与胸襟红绣花带同春装相似,肩部分别镶上长六寸、宽五寸的红绣片,后背由一张长宽分别为一尺五寸和两张一尺五寸宽的红绣镶制而成,胸部镶上四小块红绣品,胸前两侧悬挂着硬币、羽毛和银饰小铃。

历史在变迁,岁月在流逝。几千年苗家人特有的吊脚木楼、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古朴的民风民俗在这里依然留存完整。这里是歌舞之村,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人们讲苗话,行苗习,绝大部分妇女都着苗装。深邃的“仰阿莎”情歌、苗族酒歌、叙事古歌、建房歌在这里传唱,古老的民俗在这里传承。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