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南岳寻思,天柱金凤山

2018-8-4 15:37|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3125| 评论: 0|原作者: 汤昌奎|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图片摄影:朱建华作者:汤昌奎 编辑:刘光锡金凤山位于天柱县城东北10公里,其海拔907米,山地面积为47.3平方公里,溶岩占80%,四周分布着大小30多个溶洞。金凤山山脉绵延,奇峰挺秀。梧桐万丈,凤鸣千里。当年南岳 ...

图片摄影:朱建华
作者:汤昌奎 编辑:刘光锡
金凤山位于天柱县城东北10公里,其海拔907米,山地面积为47.3平方公里,溶岩占80%,四周分布着大小30多个溶洞。金凤山山脉绵延,奇峰挺秀。梧桐万丈,凤鸣千里。当年南岳殿外悬有一口巨钟,每日清晨,僧人击钟早课,钟声清越,穿山荡谷,声播遐迩。明朝万历年间,天柱知县朱梓有感其神韵华美,将其命名为“金凤晓钟”,并将其列为天柱八景之一。

图片摄影:武啟超

金凤山山顶有一座寺庙。美其名曰:金山寺。而今的山寺女主持释明源大师也是政协委员,而且和我划归民族宗教工青妇这个组别。我们经常一起开会,所以相熟。前不久,接受撰写推介金凤山这个任务后,我曾对《侗乡》的编辑张兰银老师说:哪天邀几个文友一起去金凤山采风,趁机与释明源大师一起品茗悟禅。
然而,俗事缠身,直至今日动笔,这个提议仍是镜花水月般的一个念想。

图片摄影:武啟超
金凤山被誉为贵州四大佛道名山之一。这样煊赫的身世,让人顿生一种登高揽胜的欲望。几年前,我曾登临拜谒。其情其景,历历在目。
我们从县城驱车20里,直奔金凤山。那时,通向山顶的盘山公路尚未硬化,车子只能停在半山腰。攀登途中,大汗淋漓,正在口干舌燥之时,恰遇一眼清泉。其泉水由岩缝间汩汩流出,清冽无比。口啜冰泉,荡气回肠。
古泉上面,是两棵高大挺拔、树皮斑驳的千年古银杏。一高一矮,一左一右。小者三抱,大者五围。古树的树干硕大伟岸,绮丽挺拔。树梢高耸入云,枝柯横斜,根壮叶茂。鸭脚形的叶片缀满枝头,织成绵密的树冠,形似两把撑天巨伞,默默地遮盖这一方净土。让过往行人,饮罢甘泉,就地歇凉。

是时,山风徐来,枝叶摇曳。衣袂飘飘,如临仙界。仰天一啸,惺然一惊——原来我们已经快到金山寺的山门——透过婆娑的树影,寺庙的飞檐若隐若现,那些被清风稀释的烟霭,在树林里缭缭绕绕,欲去还留。
当时在建的寺庙庵堂稍显潦草。匠痕犹在,新迹难掩。然而,从山庙飘逸出来的佛乐,如诉,如祷,余音袅袅,令人心生安静。
中国人喜欢考究,对事物的前世今生有一种欲点窗纸的好奇心和偷窥自喜的满足感。遗憾的是,“贵州四大佛道名山之一”的金凤山及金山寺的缘起,至今还像谜团一样化解不开。谁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正是这种遮遮掩掩的暧昧朦胧,成为传说恣意滋长的土壤。当然,从另一个方面上讲,名山自身似乎也对种种传说十分期待——因为八卦传说往往是天下名山最华丽的霓裳。

图片摄影:武啟超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金凤山由近及远的四个传说:

传说之一:金凤山曾是乾隆皇帝巡幸之地
在金山寺的庙门之前,如今尚有一块“乾隆主题”的石碑。勒石刻碑,慎重其事。沧海桑田,碑文还在。石碑上镌刻的乾隆皇帝诗句,既有微服私访成风流才子的风雅蕴藉,又有一种举手投足间按奈不住的王侯气度:
游了一峰又一峰,七十二峰到祝融。
祝融峰岳几千秋,山自春风水自流。
远观东南三千界,近看西北八百州。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南岳美景观不尽,天心有顺再来游。
此碑质地不佳,是当地的软质砂岩。寒来暑往,风化较为严重。有些字已经模湖不清。碑下方和左侧还密密麻麻刻着一些小字,只有定睛细看,方可依稀可辩出“圣主□□降临”、“乙丑”等字样。除乾隆主题碑外,在南岳殿附近还找到另一块残缺碑,上刻“传□济正宗第三十五世”、“四十世孙常□(“□”表示字体残缺)”和“清嘉庆十年岁次乙丑”等字,由此可推知乾隆主题碑也应刻制于嘉庆十年。嘉庆十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乾隆刚刚去世才十年。时间如此临近,其真实性似乎不可置疑。当然,乾隆诗句中“祝融峰岳几千秋”也就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祝融之古南岳者,金凤山也。

传说之二:金凤山是一位云南官佐弃官出家挂锡修行之地

鲁迅说过:悲剧的魅力就在于把一件好东西毁坏给别人看的过程令人触目惊心、扼腕痛惜。一个前途无量、锦衣玉食的官员怎么就突然出家了呢?这个西南边陲的金凤山怎么就偏偏被他相中了呢?传说的一个版本是这样表述的:元明之季,赴京袭职而归的云南土司王章志,与仆人从京返滇,途经天柱,见金凤山雄峰拨云,红霞似火,钟灵无比,景象万端。遂看破红尘,弃官净发,结庐为庵,挂锡修行……王章志毕竟见多识广,才干卓越。
一旦智慧与追求完美融和,其营造出的氛围自然是云蒸霞蔚,佛光万里。有书记载:“(金凤山)香火旺盛,声名远播,朝山拜佛烧香还愿的善男信女来自周边数省,终年络绎不绝……(山上)有南岳殿、玉皇殿、王母瑶池、宝鼎庵、太上老君殿、八景宫、玄女宫、女娲宫、四大天王宫、地母宫等48座神殿。每座神殿梵宇华美,壁画鲜妍,佛像满堂,气氛森严。”传说当时金凤山的东、西、南三面,均修有登山大道。千级石阶,绕山而上。蜿蜒曲折,直通云霄。邻近州县前来朝山拜佛的信众居士,不绝于径,成千累万,香火鼎盛。也因此,王章志长老圆寂的石棺,得以置于宝鼎庵东北面的凤翅形上。其雄踞山巅,放眼古今。

传说之三:金凤山是已经外迁的古南岳故地

三千年前,封神人物姜子牙禅封五岳。其禅封的古南岳就是天柱的金凤山。衡山的南岳即由此处迁往。金凤山有一块石碑,碑上明确记载此处最高峰原名为“马形山”,后更名为“云山”。碑上有“云山遥对祝融斜”的诗句。意思是说:“云山”与“祝融”遥遥相对。除此之外,金凤山的山脉间裹藏着的“祝融峰”、“南岳庵”、“祝融庙”等历史遗迹,也在佐证金凤山是古南岳故地这个事实。


传说之四:金凤山是感恩祝融的洞天福地

远古时期,一条孽龙进入天柱为害百姓。金凤银凤两姊妹决心为民除害。在火神祝融的帮助下,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恶斗,最终用火攻将为非作歹的黑龙烧死。被焚烧的恶龙身躯,化为凤城城郊肥沃的万亩大坝。金凤银凤为报答火神相助,化为金凤山和银凤山,成为祝融寄居的洞天福地。当地的父老乡亲心怀感恩,逢年过节纷纷上山祭祀火神和金凤银凤。久而久之,金凤山逐渐出现一座座与之相关的道观庵堂。佛道文化,蔚然兴起。
如果认为传说不足为凭,那么我们不妨回到专家探究古文明的最原始方式上去。甲骨文或壁画是最有用的利器。在金凤山,我们会在人迹罕至的悬崖绝壁,时不时发现一些古代摩崖石刻。其中一处是万历九年的石刻,它比天柱建县的时间还要早16年。更有玄机的是,在千手观音殿右边石壁上,有一尊人物头像的神秘岩画。该头像方面大耳,五官端庄,满脸络腮胡子,长髯垂胸,双目圆睁。眼角斜上翘,炯炯有神,惜额头及头发因岩石崩裂而毁坏无存。据专家学者考证,此头像就是苗侗人民尊崇的火神祝融。
即使是这样,古南岳之争仍未见分晓,莫衷一是。只是让我感到纳闷的是,天柱一座山峰几乎所有的传说和文化痕迹都似远似近、不急不躁地围绕古南岳而徐徐展开,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呢?

要争回南岳名号?显然不是。况且要撼动“南岳衡山”这个人们深入骨髓的文化观念,几乎比登天还难。
我在静静的思索着……

金凤山对南岳真理的执着坚守,使我想起了夸父。

上古时,太阳有一次曾狠毒地烤炙着庄稼,致使人们因为旱灾而纷纷死去。夸父盯着太阳,对族人恨恨发誓道:“我要捉住太阳,让它听从人的指挥。”虽然大家纷纷劝阻。但心意已决的夸父,开始了艰难而又漫长的逐日征程……

金凤山对南岳现象的包容情怀,使我想起了费孝通。

这位卓越的社会学家就文化共通、文化共存、文化共美提出了震古烁今的这样几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思是:人皆有所是,不求人是己所是,各是其是,便是两全其美、各美其美;能够看到别人的好,而且能够由衷赞叹,则是美人之美,便可与时俱进,通融天下;美美与共者,无非是尽识自身之美,方能成全别人之美;唯先识破“己”,方能返回他人身上,再由他人身上返还天下,以实现大同世界。好一幅和谐天下的美好画图啊:先能察觉自身之好,后能融通他人之好,然后互存各自之好,共享好之为好,天下大好!

金凤山对南岳文化的反转自新,使我想起了涅槃的凤凰。

《涅槃无名论》说:“……至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槃。经曰:不离诸法而得涅槃。”意思是说:通达空境的圣人总是勘察玄机于先兆,隐未来于变化,将东南西北上下六合统摄一心,过去未来同成一体。古来今往都是一样,穷本极末,没有二致。将浩浩然物我一心,就是涅槃。这就是佛经里说的“不离诸法而得涅槃”。一言概之:你只需洞察微观并觉悟其玄机,即是涅槃。至于浴不浴火、重不重生都不重要。表象的东西“法无定法”。只要你心中超然物外且无拘无束,你每天的举止,就是一支与朝阳同新、至善至美的舞蹈。

天柱金凤山出行方式
班车:凯里汽车站(各大汽车站)-天柱县汽车站-邦洞街道-金凤山
自驾游一:贵阳凯里剑河三穗等-沪昆高速--三黎高速-天柱出口-邦洞街道-金凤山
自驾游二:贵阳凯里剑河三穗等-沪昆高速--三黎高速-天柱出口-社学街道-金凤山
来源:忆山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