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旅行,或许是为了遗忘一段记忆,或许是为了一个新的开始,也可能是去寻找一个心目中的桃源乡。 贵州,从不缺少如诗如画的隐居胜地。 走走看看,或许住上几日,去看看那些宁静美好的风景,你的心情也一定会好起来。 厌倦了现代都市中的灯红酒绿,看腻了高楼大厦间的车水马龙,又苦于找不到一个游人稀少却又能安静内心的地方?今天就给小伙伴们盘点一下鲜有人知,堪称世外桃源的那些地方吧! 贵阳—雷山(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丹寨万达小镇(石桥古法造纸、卡拉村)—榕江(三宝侗寨、大利侗寨)—从江(岜沙苗寨、小黄侗寨)—黎平(肇兴侗寨)—锦屏(隆里古镇) 西江千户苗寨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这里房屋大多是木吊脚楼,都是用枫木搭成,极具名族特色。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这是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 郎德上寨 进郎德上寨,首先要饮十二道拦路酒,然后才沿着石板小路走进寨子中央的芦笙场。在郎德将会欣赏到敬酒歌、苗族飞歌、芦笙 舞、铜鼓舞、板凳舞、集体舞等丰富多彩的苗族民间歌舞。 丹寨石桥村 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的石桥村,至今保留着一种用构树皮作原料的古老造纸技术。专家研究发现,石桥古法造纸工艺流程与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2006年,丹寨石桥的古法造纸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法造纸与丹寨蜡染、丹寨锦鸡舞构成了丹寨的三张文化品牌。 丹寨卡拉村 卡拉村位于贵州丹寨县龙泉镇,是一个苗族聚居且远近闻名的民族文化村,素以编制鸟笼驰名。“卡拉”在苗语里是“好”的意思。2007年卡拉村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鸟笼编制艺术之乡”。丹寨县卡拉村已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古老手工编制鸟笼专业村。据说,卡拉村的鸟笼编制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因为采用本地优质上好的楠竹为原料,所以具有不干裂、不变形、坚固耐用的特点。 三宝侗寨 三宝侗寨是全国侗族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地区,喜欢聚族傍河而居,寨边河岸上栽有四季常青的护堤榕树,寨内木屋与窖子屋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江水、榕荫、村寨、田园构成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三宝侗族民俗有:“行歌做月”、“奇特的婚礼”、“捉嫂”“稻草人行乞”等。 大利侗寨 大利侗寨位于榕江县城东面,距县城23公里。主要景观有建于清乾隆58年的石板古道、五座侗族风雨桥、气派雄奇的侗族四合院以及独特的晾禾谷仓。村寨四周古木葱茏,古楠木树达400多株,体现了侗寨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老人护村,古木佑寨” 的传统观念。 岜沙苗寨 村寨木楼古朴、简单;四周则为密林环绕,环境幽雅;村民全系苗族,衣着传统,发饰奇特。是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岜沙汉子终身带枪,延续千百年的狩猎习惯。他们镰刀剃头,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树葬,岜沙人把树看作是神灵,人死了埋葬入土,不留坟墓不立墓碑,只在死者的墓穴上栽种一棵小树,以示生命得到了树神的沿续。 小黄侗寨 小黄侗寨是天下闻名的“侗歌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音乐天堂”。小黄的侗家姑娘不仅极善于歌唱,而且非常热情。对于远方客人想听歌的请求,她们的回答便是让你坐在她们的膝盖上听她们演唱。这种古朴风俗时常使得游客手足无措,其实,入乡随俗才好。在小黄,回归自然是最佳的选择。 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肇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乡镇之一,其鼓楼群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誉为“鼓楼之乡”。 隆里古镇 这里街巷纵横交错,建筑整齐和谐。隆里城设置东、南、西、北四方城片。城门设置虚虚实实,让人感到"明通暗塞,暗通明阻"。隆里古城建筑的风格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它超前、合理的规划布局,令现代人望尘莫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