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司村+雷屯村 亮司村又名亮寨,坐落锦屏县之南,苗族居多,有龙、曾、胡、彭、龚、杨、吴、刘等9姓氏,被誉为“ 黔东第一苗寨”、“一个尘封千年的苗疆”、“一个尘封千年的军屯古寨”、“一块神奇的文化瑰宝” 等美称。 雷屯村古名雷泽屯,因明洪武时屯兵而得名,位于敦寨镇之南缘,距镇政府驻地10公理。一座大桥连通锦榕 公路,交通便利。寨中人烟稠密,屋宅齐整、干净卫生、农民富足,是有“国家生态家园示范村”。 旧州古镇
,宋称珍州、又名乐源郡,元置元师府,明设黄平安抚司,清设黄平千户所,后改巡检司,民国设旧州 分县,建国后设区、镇。旧州古镇在历史上为贵州的一个水陆交会点,省内外货物由此转运,商贾往来 ,市井喧嚣,是贵州古代商业重镇,黔东历史文化名镇。 清水江与明清宗祠 天柱县苗族侗族明清宗祠全县有100多座;现在保存完好的有30多座(其中县级文物保护有19座,省级文 物保护有2座)。这些宗祠于明末至清光绪年间陆续兴建,始建年代长的杨氏先祠至今已逾400年,其它 宗祠建筑年代至少也有130多年。杨、吴、王、舒、刘五姓的0追逆至唐、宋朝代,宗祠依据姓氏堂号分 为“清白堂”、“延陵堂”、“冰壶堂”、“三槐堂”;或以始祖居地命名,如三门塘王氏“太原祠” ;或以始祖职位命名,如三门塘刘氏宗祠-“昭勇将军”。 锦屏风雨桥 锦屏风雨桥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锦屏县境内,于2000年12月28日奠基动工,于2003年5月竣工,历经工期 两年半,是目前全国第二长的风雨桥。由黔东南州交通工程公司赤溪坪风雨桥工程项目部施工。 雅中村 雅中位于三穗县良上乡东北部,均为苗族,以章、吴两姓僻居。雅中地势十分险要,山高坡陡、谷底深 陷,村落民居皆依山而建,坐东南朝西北,木屋吊脚楼鳞次栉比,像一部展开的古书。寨中古木巨树掩 映,芭蕉绿如翠玉,森林覆盖率78%,一条小溪溪水浅溅如流银,如浣纱般悄然窜出寨脚自西向东北潺潺 流去。建筑物与自然环境十分协调,村寨保护相对完好。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下司古镇 下司古镇,曾被人誉为“小上海”、有“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称。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中国 红蒜之乡,锌硒米之乡,世界名犬下司犬之乡,世界优秀、亚洲最好的皮划艇激流回旋基地就在这里。 下司古镇是麻江县与凯里市襟水相邻的一个乡镇,每年农历七月中旬,这里的人们沿袭传统举行龙舟大 赛,斗牛大赛,车流人流,摩肩接踵,热闹非凡。此外,这里还有众多的历史人文古迹,辟有桃园岛、 月亮岛、紫薇岛等系列旅游度假场所,堪称下司绝艺的“酸汤鱼”、“草烧狗”厨艺更是名声远扬,深 受游客喜爱。 丹寨蜡染、古法造纸与卡拉村 丹寨县,隶属黔东南州。丹寨县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 筒芦笙祭祀乐舞七个项目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获中国“全国休闲农业和 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卡拉村位于贵州省丹寨县城东北部,距县城3公里,柏油路直通村内。该村是丹 寨县芒筒筒芦笙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手工鸟笼工艺是该村特色 。也是卡拉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台江苗寨群+施洞古镇 台江有14.5万人口,有苗、侗、土家、布依等15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同胞占台江县总人口的97%,有“ 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有“世界最长的节日”——祭祖节(也称“世界第一俗”,13年才过一次,每 次过3年时间),有“世界最古老的情人节”——姊妹节(也称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有“世界唯 一的独木龙舟节”——施洞龙舟节,有常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的、遐迩闻名的“东方迪斯科”——反排 木鼓舞,有荣获2003年度西部民歌大赛金奖的苗族大歌——反排多声部、方召情歌。这里是歌与舞的海 洋,是情与爱的世界,有“文化藏在身上,史书从头读起”之说。 仰阿莎湖+巫沙苗寨 巫沙苗寨位于贵州省剑河县南哨乡,地处仰阿莎湖畔,村寨四周被千年古树环绕,山水相映,风景秀丽 ,植被较好,居住建筑大多是吊脚楼,依山而居,现寨内居住221户,均为苗族,以打渔和种养殖为生, 湖畔生产鲤鱼、鲇鱼、青鱼、马口鱼、角角鱼等多种鱼类,尤以长吻鲍最为著名。 丹寨龙泉山 当你走进丹寨县城,向巍峨的龙泉山看去,映入眼帘的,是半山腰以上开满的杜鹃花,在春天的阳光照 耀下,显得格外惹人注目。若说在大方看百里杜鹃、雷公山看十里杜鹃,那得开车欣赏,而在县城就能 看到漫山遍野赏心悦目的杜鹃花,丹寨可堪称中国第一。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龙泉山,山岭巍峨,群峰竟 秀,林木葱茏,漫山遍野杜鹃是“夏天的童话”。 当你登上龙泉山,你就会体会到:“四面清风皆入画 ,一片闲云独看花”的诗境画意,置身在杜鹃花丛中,更是另一种感受,放眼远眺,远山云蒸霞蔚,县 城尽收眼底。 久吉苗寨 久吉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久仰乡,寨前溪谷幽深,寨后梯田层层,山峦起伏, 原始森林密布,至今保存着较为完好的原始自然生态和传统的苗族文化,流传于久吉苗寨及周边地区的 苗族神话叙事歌《仰阿莎》、《苗族多声情歌》2008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 族曲艺《嘎百福》2007年被公布为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6年,久吉苗寨入选《中 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高华瑶族寨 高华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翠里乡,距从江县城60公里,是一个瑶族村寨,村寨四周林海涛涛, 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6%。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每当有客人进寨,乡亲们都会用油茶和药浴热情款待远方的 客人。除盛行瑶族药浴外,当地还保存有瑶族长鼓舞、瑶族造纸术等瑶族传统文化。 中国民间医药因不 同民族各有特点,其中以瑶族医药最盛传,瑶族几千年都以口授形式相传,无文字记载。奇方妙药只是 祖传,瑶药经多年统计,约327种,其中以黄荆、解毒藤、枫荷叶等35种药配成瑶浴药方。从江瑶浴是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贵州省黔东南从江民俗瑶族洗浴,从江县瑶族瑶浴独享荣誉。 高要梯田 高要梯田,位于贵州省丹寨县高要村。一千多亩梯田景观,位于一座大山之上,顺着山势,层层叠叠, 从山顶一直延伸至山脚。梯田也像一条条美丽的苗家腰带,装点着雄浑的大山。岁月早已过去几百年, 辛勤的苗家儿女年复一年在这里耕耘,繁衍,年年岁岁演绎着特有的农耕文化与大地艺术。这可是一个 令人想象不到的美丽地方,每到秋天,高要梯田群充满了一种令人欢快愉悦的金黄色。甚至连那里的风 ,也是金黄色的。 隆里古城 隆里古城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西南边沿,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军事屯堡,古 城面积48174平方米,有760余户,3280余人。隆里古城是中原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隆 里古城的居民,多为明代屯军的后裔,其祖先来自中原江南的安徽、江西等省,在垦屯戍边的同时,也 把江南的先进技术带到这里。他们种植棉麻,纺纱织布,修水碾、水车、水碓,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 展。隆里流传下来的文化,以汉文化为主,特别是以江南文化最为厚重,儒、佛、道家文化都植根于这 块土地上,同时也糅杂有当地苗侗文化元素,形成有别于中原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亚文化群体。 隆里人保留和传承着古朴的传统文化,以民间为载体的玩花脸龙、唱汉戏、迎故事最具代表性,被誉为 隆里古城的“三大瑰宝”。 雷公山 雷公山位于雷山县,雷公山生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古老,珍稀树种较多,已鉴定的植物有1390种,分 属273科679属,属中国特有的16属,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异 形玉叶金花、秃杉、水青树、马尾树等18种珍稀植物。尤其是活化石植物 ——秃杉及秃杉林,起源古老 ,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孑遗种,是目前国内仅有3个天然秃杉群落分布区域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 、原生性强的一处,因此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中亚热带唯一的天然秃杉林研究基地。 云台山喀斯特奇观 云台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位于施秉县北部,为白云岩喀斯特地貌,由云台山、外营台、轿顶山及大田 垴等群峰组成。面积约210平方公里,主峰团仑岩海拔1066米,突起于群山之间,因山形“四面削成,独 出于云霄之半”,山巅如台,加之云雾缭绕,故名云台山。 月亮山苗寨群 月亮山也是苗族人的圣山,这里的苗族和苗岭的苗族又有不同。月亮山地区的苗寨代表有从江岜沙苗寨 ,文斗苗寨,空申超短裙苗寨等等。岜沙苗寨位于九万大山的支脉月亮山腹地,都柳江边,距从江县城7 公里,由五个自然村寨组成,共四百二十二户,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月亮山梯田群 广义的月亮山,系地跨黔桂两省的榕江、从江、环江、荔波、三都、融水等6县。月亮山苗族,是黔东南 苗族中极为古老的一支,保存着众多原始文化习俗,被有关专家、学者称为“苗族文化的历史博物馆” 。加榜梯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西部月亮山腹地的加榜乡东北面,是中国最好梯田 之一。苗族是“稻饭鱼羹”的民族。加榜梯田是中国最美三大梯田之一。 黎从榕地区侗寨群 贵州的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的都柳江下游地区,侗族也是贵州一大少数民族,其建筑代表有风雨桥和 鼓楼。侗族大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都柳江流域,大大小小的侗寨也是上百个。 镇远古城 虽然镇远古城的名气没有丽江和凤凰有名,但是镇远贵在自然和宁静。在商业化如此严重的今天,镇远 还能保持这样的感觉已经不错了。因此,镇远成为网友心目中中国最美五大古城之一。镇远的美关键在 于舞阳河,是舞阳河给了镇远以灵气。在镇远古城,除了逛古城,还可以去舞阳河坐船,去铁溪徒步, 还可以爬上石屏山,那里有古城墙,看日出日落。 雷山苗寨群 雷山并不起眼,可它境内的雷公山据说是贵州省海拨最高的山峰之一。雷山名气不大,但它辖内的西江 千户苗寨却大名鼎鼎,号称天下第一苗寨。雷山有幸拥有此两大旅游资源,不仅如此,雷山县及附近大 大小小还遍布着郎德苗寨、南花苗寨、季刀苗寨等众多各具特色的苗寨,因而雷山号称中国苗族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