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来黔东南,没有不去雷山的理由

2018-9-8 15:13|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317|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贵州的雷山苗族文化是中国仅有的,亦是世界无双的苗寨,她一直诱惑着我。虽然去过了很多次,但这里依然是芦笙奏起,甜米酒喝着。几口拦路酒下肚,心间的情愫转眼间激发开了,当盛装的村民紧紧簇拥着,笙筒浑厚之音久 ...
贵州的雷山苗族文化是中国仅有的,亦是世界无双的苗寨,她一直诱惑着我。虽然去过了很多次,但这里依然是芦笙奏起,甜米酒喝着。

几口拦路酒下肚,心间的情愫转眼间激发开了,当盛装的村民紧紧簇拥着,笙筒浑厚之音久久回响,来自城市的我即使怀揣喧嚣与纠结,也会在这份浓情氛围中悄然释怀。

对于一直有着少数民族情结的我来说,西江千户苗寨是贵州之行中我最向往的地方,西江也是我去过次数最多的寨子。这里弯弯曲曲的鹅卵石小路,铺成了非常规则的行状,像花,像圆圆的铜鼓,让我流连忘返。也许你说这里商业化了,但我告诉你,这里还保留着那份苗族特有的文化,只是你要如何去发现。

在踏上西江之路的一刻,你整个人就与西江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融合了在一起。其实很多时候文化是一种无声的表达方式,需要你用心穿越时空去交流。我们就一步一个脚印的踩着这些文化的足迹,在寨子中上上下下,穿梭寻觅。

从木制吊脚楼的窗子往外望去,一幢幢的吊脚楼楼顶,被一盏盏橙黄色的灯勾勒了出来。这些只能看见轮廓的房顶,远远近近,连成一片,像一条条龙舟在夜幕下一比高低,又好似一颗颗星星被天上的仙女们洒落人间,美极了。

循声远眺,前方宽阔的广场上几十位穿着民族盛装的苗族男女正在随着音乐轻歌曼舞,这是苗寨人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西江声明远播,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魅力所在,这里现有1000多户人家,6000多人。苗家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颇为壮美。说这里是苗文化的精萃所在,可谓名副其实。

当细雨蒙蒙的西江,为大山深处的千户苗寨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层层叠叠的苗寨,时隐时现似乎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西江千户苗寨以它原生态的景色吸引着无数游人,这里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苗寨,它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最为完整的地方。

苗族人喜欢用长桌餐来款待客人,中午时分,我们沿着木楼梯登上了苗家的吊脚楼,木制的房间内一条细长的纯木长桌上放着苗家菜肴,苗族姑娘提着酒壶天籁般地唱起了敬酒歌为我们敬上了大碗的美酒,聆听着歌声,品着美酒和菜肴,我们情不自禁地举起相机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

在雷山还有一处未被开发的苗寨,郎德苗寨。虽然声名不如远播的西江千户苗寨,这里没有过于商业,正因为如此才彰显了她更原始的文化底蕴,让我有幸走进了这个更为原始古朴,未经雕琢的郎德苗寨。

走进苗寨,如此的静谧,这种静,让人安心舒适。炊烟透过青瓦袅袅飘飞,没有汽笛轰鸣,没有人声嘈杂。环抱的青山是静的,寨边的小河是静的,鳞次栉比的老屋是静的,花静静地开,草静静地长,偶尔有扛着锄头行走的苗民,那形态和眼神也是静静的。这一静,湮灭了明初至今一路走来的多少风雨,这一静,见证了苗寨几百年岁月沧桑。

在苗寨,我还欣赏到了苗族舞蹈。只见被银光闪闪的银饰和五彩斑斓的苗族服饰打扮的花枝招展的苗族姑娘们,一个个排成一列,踩着轻盈的小碎步出场了,犹如一只只活泼可爱的鸟儿。她们的舞步和着男子们演奏的节拍,头上戴着的银铃“叮当叮当”地响,声音是那么地清脆。

虽然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学,但仅凭强烈的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这是一方远离尘世喧嚣的山水村寨。百年老屋傍山而立,紧密相连却又错落有致。老屋全用木板一块块搭建而成,历经风吹雨淋年轮碾磨,显得古旧斑驳,幽亮光泽中散发出岁月的厚重。遥想当初,也许是为了躲避什么,也许是为了求得一处更宜生存的地方,从湘中迁徙而来的滕氏祖先就在此开荒耕耘,扎寨安家。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