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黔东南众多的苗乡侗寨里,却遗世独存了一座汉文化孤岛——隆里古城,让我们去解密它的孤岛神秘。 隆里古城东门广场 ▲▲▲ 隆里古城位于黔东南锦屏县的南部,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为明代重要的军事屯堡,如今还完整的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规划布局和居民建筑。 古城墙 ▲▲▲ 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为镇压古州吴勉起义,调集江南九省官军,在隆里设千户所,同时兴建城堡,千余名官兵受命屯垦戍边镇守于此,永乐年间修筑了这座能战能防的城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隆里古城。 古城现有居民多为明、清时屯军官兵的后裔,都是从中原一带而南迁下来,在黔东南这苗瑶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隆里古城就像一座汉文化孤岛傲立于世600年。 隆里古城,是中国和挪威合作在贵州建成的4个生态博物馆之一。 ①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苗族文化保护挖掘传承), ②堂安生态博物馆(侗族文化保护挖掘传承), ③花溪镇山生态博物馆(布依族文化保护挖掘传承), ④隆里生态博物馆(在少数民族区域汉文化的强势传承)。 东门青阳门 ▲▲▲ 古城至今完好的保存了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东门青阳门是最完好最威严的一座城门,也是古城与外界往来的主要通道。 青阳门的内侧有“紫气东来”的牌匾 ▲▲▲ 从青阳门进来就是来龙街,街道不过百余米长,全为卵石镶嵌的花街,却是一条充满着中国古典风水智慧的一条街,它来脉悠远,生气连贯,东有上砂(龙砂),西有下砂(虎砂),层层卫护,用以挡风聚气,使古城得以恒古久远。 让人有穿越感的古城 ▲▲▲ 进到古城内,一种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在未曾开通贵广高铁之前,因为它的封闭,因为它的偏远,这座古城依然在按照它的节拍存在着。 在隆里逛古城,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儿,不需要路标,跟着古老的鹅卵石路,就可以带你到古城的任意一个角落。 而且这些鹅卵石路,已经超出了路的范畴,丰富多姿的图案目不暇接,光是低头看路就是一道不错的风景。 蜈蚣街 ▲▲▲ 古城里有一街,叫蜈蚣街,全长93米,宽8.5米,全路用鹅卵石铺就成一条巨大的蜈蚣图案,蜈蚣头朝上对着观音堂,蜈蚣的脚朝下一直延伸到南门口,蜈蚣背宽2米,脚长2.5 米,共56只脚。 逛过众多的古城,第一次看到保存这么完好的古城旧痕。 从城中往东、西、南有三条主道,但三条主道的交叉均不成“十”字型,而以“丁”字街道结构作为主要轴线,三条主道将城区分为六条巷道九个区域,当地人称为“三街、六巷、九院子”格局‘’。 走在古城的街道上,没有喧哗吆喝声,一切都显得祥和宁静,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瞬间好似回到了那久远的年代。 抬头看那笔直高耸的建筑,高大严实的马头墙,白墙青瓦、飞檐翘角,又如一夜梦回徽州。 西门迎恩门门洞内侧 ▲▲▲ 古城南北宽217米,东西长222米,从东门青阳门进来,一直走,边走边看,不一会就到了西门迎恩门。 古城的四个城门在出了门洞后,需要转一个90°的弯,再出一道门才算到了城外,隆里人称这个结构为“勒马回头”。 西门迎恩门 ▲▲▲ 闭而不开的北门安定门 ▲▲▲ 北门安定门是非常特殊的一道门,在建成到今的600多年间一直闭而不开,只在东北角设一隐蔽便门供出入,另有地道通往城外。 古语中“北”、“败”音相近意可互通,而“败”字乃兵家之大忌, 故儿也。。。 但无论东西南北那道门,城门的设置都虚虚实实,明通暗塞,暗通明阻,这也是中华建筑风水的精髓所在。 北门安定门的侧门 ▲▲▲ 从北门的侧门进来,就是一道百来米长的护城墙,与城外的护城河遥相呼应,在当时的战略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古城的节奏很缓慢,城门成为了街坊邻里交流的地方,在城里,无论走到哪,少了步履匆匆,却多了一份闲情逸致。 出得城门,龙溪河绕城而流,潺潺不息的水波倒映出青山和绿田。 古城是一座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走在城内,有一种密而不漏的森严感。一旦走出了古城,是一派秀丽的田园风光,不自然的深深呼吸了一口找到了一种释然的轻松感。 隆里古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古城,一个散发着最纯正原汁原味的古城,它的遗世独立值得去认真探访和发现,去发现那些守候600年的古老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