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苗族部落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芭沙村,至今仍保留着佩戴火枪(获得公安机关特别批准)、镰刀剃头、祭拜古树等古老的生活习俗,被誉为“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传说苗族的祖先蚩尤有三个儿子,岜沙人就是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jiūjì),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 岜沙人说:“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从古到今,岜沙人从不滥伐树木,有时不得以为之,也是局限于生活生产所需,其余概受制约。但是在1976年,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全国各族人民都踊跃投工献料,怀着对主席无限敬重的岜沙人,却毅然决定将寨前小山头一棵全寨视为林中大神、直径为1.2米的千年香樟树献给了毛主席纪念堂。樟树出寨时,全寨老少都跑到公路两边夹道目送,一直到尘灰已净。为志纪念,于树址处建造了一座八角纪念亭“敬献毛主席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