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的梯田分布广,类型多,可粗分为“腰带梯田”、“鱼鳞梯田”和“石坎梯田”,它们低起河谷,高入云端,接坡连梁,规模宏大。千百年来,这些古老梯田一直为黔东南演绎着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善待一方水土”的生动活剧。 史籍记载表明,至宋代末,黔东南境内已大量造就田园。明史记载当时黔东南梯田是“波耕水耨,盈盈其间”,描述当时的集市贸易是“日担负薪柴、米豆、竹木,牵逐牛豕”,“市如云集,朝至暮归”。说明随着田园及梯田的修建,苗侗先民们较早就结束了因迁徙频繁而迫不得已的游耕方式,转而进入到了以营建家园为目的的农耕社会。 石材风化程度最高者无疑是最古老的梯田,按古籍记载的推断,最早可上溯上千年;风化程度次者至可口述相传者,有三、五百年左右的,也有一、二百年内的。因此,称梯田群为“千年梯田”,称单丘梯田为“百年梯田”并非妄断。 现今,当人们走在布满藤蔓、长有斑驳地衣的石头田坎上,脚下触及的就是几百年、上千年的文物!这些凝聚着多少代人的智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一块块梯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