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丹寨锦鸡苗族的风情

2018-9-15 16:36|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559|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锦鸡舞起源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麻鸟村,是一个非常原生态的苗族村寨,村寨沿着山坡高高低低,层层叠叠地坐落在大山之上,生活在这里的民族是苗族中的锦鸡苗族。苗族同胞是中华三祖(炎帝、黄帝、蚩尤 ...
锦鸡舞起源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麻鸟村,是一个非常原生态的苗族村寨,村寨沿着山坡高高低低,层层叠叠地坐落在大山之上,生活在这里的民族是苗族中的锦鸡苗族。苗族同胞是中华三祖(炎帝、黄帝、蚩尤)之一的蚩尤的后代,而锦鸡苗族是苗族上百支系中的一支,属于亚族群,自称旮弄(又写嘎闹),因崇拜锦鸡(凤凰图腾)并在重要节日和祭祀活动中跳锦鸡舞而得名,锦鸡苗族的少女和妇女艳如锦鸡,风情万种,穿的百褶裙较短,只有五到七寸之间,长不过膝,勉强盖住臀部,春光迷人,神秘美丽。锦鸡苗族,人口约两万人,约在苗族总人口的0.2%。

麻鸟,即苗语锦鸡,有的地方翻译时也叫麻略。

麻鸟的芦笙制作与曲调很有名气,早年从麻鸟出去的著名苗族芦笙演奏家余富文先生就是带着麻鸟的芦笙把金曲吹到了天安门。凯里、丹寨、雷山等地的苗家艺人,为了得到最好的芦笙,学到最好听的芦笙曲子,常常自带干粮,爬山涉水到麻鸟来取经学艺。

然而麻鸟最为著名的还是“锦鸡舞”。排调镇周围的这支苗族自称“嘎闹”,是远古鸟图腾部落的后裔。世居深山的麻鸟人,每当逢年过节,喜气来临,芦笙手们吹响芦笙走进芦笙塘,姑娘们就头戴打制有数只锦鸡的银花、银角,穿戴着自己刺绣的盛装,精心打扮来到芦笙塘,踩着“四滴水”芦笙舞曲翩翩起舞,以纪念先祖和怀念给他们带来自由、祥和与欢乐的美丽锦鸡。

锦鸡舞以芦笙伴奏,芦笙音乐轻快流畅,优美动听,曲调丰富。男性吹芦笙作前导,女性随后起舞,排成一字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女性穿着麻鸟型超短裙服饰,保留着古朴典雅的民族特色,银饰、绣裙、花带以及造型扮相,都以美丽的锦鸡为审美参照:前围帕短,绣上艳丽花色,后围帕系上宽花带,垂至脚跟,绾发高耸,头戴银发簪,发鬓插锦鸡飞舞造型的银饰及银梳、银雀花等,脚穿翘尖绣花鞋,犹如美丽的锦鸡,靓丽迷人。

锦鸡生活在深山密林中,头青、颈绿、身红、尾毛麻花且比身上长。每一位生长在麻鸟的女性都心灵手巧,在崇拜锦鸡中师法锦鸡,用不同颜色的丝线,仿照锦鸡的羽毛刺绣成各种花纹图案,表现在衣裙鞋帽上,穿戴在身,就象锦鸡一样美丽。锦鸡舞有祭祖和文化娱乐两大表演内容。祭祖活动每隔十二年举行一次,民间的婚庆、迎客礼仪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过程中,都依托锦鸡舞来进行。

丹寨锦鸡舞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7年的“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上,它拔得原生态舞蹈的头筹。其实,麻鸟村的苗家人白天也观赏了县文工队特地前来演出的锦鸡舞,但那就像看电视一样,欣赏之余他们似乎并没有把那训练有素的表演与自己跳的锦鸡舞等同起来。在麻鸟人心中,也许只有自己亲身参与的锦鸡舞才寄托了自己对锦鸡、对祖先的美好情感。这种民族文化的原生魅力是任何加工过的表演所没法替代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