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洞的苗名叫掌响(zangx xangx),即赶集的地方,位于贵州台江县北部,坐落在苗岭山脉余麓,地处长江流域清水江畔,距离县城38公里,距离凯里市48公里,与黄平、镇远、施秉、剑河四县毗邻,辖21个行政村居,96个村民小组,苗族人口比例为98%,是典型的苗族聚集区,是台江县重要的古集镇。 素有“歌舞海洋”、“银饰之都”和“艺术之乡”称誉的施洞,以其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多姿的传统工艺品蜚声海内外。1994年贵州省文化厅将其命名为“刺绣银饰剪纸艺术之乡”。 施洞原名施洞口,全镇占地面积108平方公里,总人口15172人,其中苗族14965人,占总人口的98%,是黔东南州苗族人口高度集居之镇。施洞交通十分便利,地处台镇公路中段,南接台江,北达镇远。沿清水江上60公里可至凯里,下50公里可抵剑河。解放前,施洞口是清水江联湘黔航线的重要口岸,日通货、客船500余只,是过往船商选择的憩息之地。 施洞历来是一个军事要地,也是人杰地灵之乡。咸同年间,张秀眉为首的苗族起义军以施洞为据点,多次有力地阻击清军的进犯;清军攻取施洞后据此为营,清将苏元春在施洞修建公馆,长期居留;清末民族学家徐家斡长期翱游中华大地,最后择居在施洞,长达十多年,写出了著名的《苗疆闻见录》。施洞是张秀眉起义军高级将领九大白的故乡,贵州省第一届议会副议长、孙中山总统府秘书张伯修,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二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张卓,苗族歌唱家阿泡、阿略都出生在施洞。 施洞镇依山畔水,气候宜人,清水江穿境而过,镇台公路过境21公里,镇内古树葱郁,田园风光秀丽,群山雄伟壮观。施洞民族风情享誉海内外,苗族姊妹节和独木龙舟节举世闻名,苗族飞歌蜚声艺坛。施洞有工艺精湛、风格独具,精美绝伦的苗族银饰和手工艺品,有蕴含苗族特色文化的手工刺绣,这里还有独特的民族饮食文化,有鲜嫩健胃的酸汤鱼,味美价廉的施洞肉鹅等。施洞的民族风情和民族工艺品以其纯朴的风格、精湛的工艺,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每年前来观光的中外游客多达20万人次。 台江施洞苗族的破线绣是非常有名的,“破线绣”(也称劈丝绣),是平绣中极为特殊的一种,工艺精湛、美轮美奂,可与我国四大名绣相媲美。这种破线绣的技术操作为:将普通的丝线破分成8至12股不等的细线,然后穿针引线刺绣各种图案,使之更加精巧、细腻。刺绣的方法非常独特,不是用针法,而是用线法。在一大块画面上,为了避免平针运用带来的长距离造成的绣线松散,她们巧妙地在大块画面上增加了断面,缩短走针,使绣线牢固贴在绣布上,边缘以锁绣盖住针脚,使之更加耐磨。画面富有装饰性、层次感和立体感。 台江施洞苗族服饰的魅力除了丰富的款式和精湛的工艺外,就是其色彩的大胆运用。史书上反复出现过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黔东南地区台江县施洞苗族盛装的绣片用深红、桔红、天蓝色等刺绣而成。红色大量用于主题花纹上,形成大片色块,再以其它色补边,再由黑色底布衬托。使整个画面十分鲜明和谐,立体感、层次感极强。 苗族刺绣有一种极常见的人骑龙或骑水牯纹样,体现了苗族人民英勇无畏的气概和生活情趣。苗族民间艺术中的骑龙、驯龙、双龙的各种图案,再现了人们对龙敬而不畏的心理。 苗族服饰上的刺绣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动植物形象,这些形象甚至可以传达意义、识别族类支系,甚至有了语言的重要力量。专家学者称它们为“穿在身上的历史”。它凝聚着苗家人的情感、期望、崇拜和信仰,它记录着苗家人过去的历史和经历。每一个苗族姑娘从小就学习刺绣工艺,而一个母亲,在女儿刚刚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为她准备缝制“豪华”的嫁衣了。苗族有一首《花之歌》是这样唱的:花花衣裤花头巾,花帕花带花围裙,花花鞋子花花伞,花花场赶花花人。这首歌唱出了苗家人的锦绣装束,同时也说明了苗族几千年的历史积蕴、智慧的结晶,造就了苗族今天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 苗族妇女把本族的图腾刺绣在衣服上,黑色盛装几乎用红色、蓝色、绿色丝线绣满了苗族图腾——蝴蝶、牛、龙。苗族是一个多元化图腾的民族,龙不像汉族的龙那么千龙一面,它可以自由变化形态。苗族人思维中的龙是自由驰骋的,可以任意加上牛头、凤头、鱼身、鸟身等,形成多姿多彩的龙。龙的名称也多种多样。施洞苗族盛装上主要是四肢粗大、龙头牛身的水牛龙和人头龙,衣袖为蜈蚣龙。施洞苗族服饰的袖和肩上,绣有“鸟龙”的图案,在两龙相交的图案旁,还绣有两只玄鸟,清楚地显现了鸟与生殖崇拜的关系。“鸟服卉章”(苗族服饰古籍中称之为“鸟服卉章”)也是苗族纹饰在历史上留下的亮丽记载。 施洞苗族对枫叶和蝴蝶尤为崇拜,淋漓尽致地将其表现在服饰上。施洞苗族服饰上的蝴蝶形象栩栩如生,和自然界中的蝴蝶一模一样。但这些蝴蝶头都是一个个人头,胖胖的脸,圆圆的眼,这便是“蝴蝶妈妈”的理想形象。相传蝴蝶先民古居于江淮荆州一带,江湖密布,河道纵横,枫林通野,彩蝶翩翩。苗族先民对枫木、蝴蝶产生求同认亲与崇拜心理。在《苗族古歌》中,苗族先民对枫木进行了美化,并强调了它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枫木变成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出人类祖先姜央,然后才有了苗族。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苗族刺绣中的蝴蝶、蝶恋花彩图样,可视做古代生殖崇拜的遗迹。 施洞镇的苗族文化厚重,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苗族刺绣”、“苗族银饰”,以及世人所熟知的“苗族飞歌”、“苗族古歌”、“舞龙嘘花”“木鼓舞”等。保留有清朝和民国时期所建“八大窨子屋”、“两湖会馆”、“苏元春公馆”和“一品夫人墓”等文化古迹。 施洞镇苗族的婚姻习俗通常为方圆50公里范围,亲缘关系错综复杂,举办婚嫁的时间一般为15天左右,来的亲朋好友可以几天几夜唱古歌、唱酒歌,新娘子要挨家挨户到村里走礼,每户人家也备好饭菜还礼给新娘。 施洞镇苗族喜欢热闹,大节月月过,小节也不断,只要有事,不管好事坏事,总要聚一餐,几乎什么节日都不会放过,汉族的、苗族的、甚至圣诞节也过,人们聚在一起喝自酿的米酒、吃清水江的鱼,唱飞歌、唱情歌、跳踩鼓舞,施洞古镇苗族人的幸福指数很高。 施洞民族节日 “脑嘎良” “脑嘎良”(Nongx Gad Liangl)——姊妹节,实则就是苗族的情人节。在农历三月十四日至十七日期间举行,是苗族小伙和姑娘互吐爱慕之情的节日。 十四那天,施洞苗族姑娘用姊妹花及各种植物颜料浸泡糯米,蒸熟后呈五颜六色的姊妹饭,放在干净的筛子里。天色一晚,后生小伙们就前去游方——讨姑娘的姊妹饭。姊妹饭是姑娘的友谊和爱情的象征,里面代表着姑娘的心事。后生小伙们得到姑娘赠送的姊妹饭中,如果里面藏着松叶,即表示姑娘愿与后生交友;如果里面藏着香椿芽,则表示姑娘对后生一见钟情,要与后生成亲;如果里面藏的是辣椒或大蒜,则表示姑娘拒绝后生的爱慕,可怜的小伙只好独自伤悲了。 十五、十六是聚会最热闹的日子,邻近的一百多个村寨的人都到施洞的偏寨村集庆,村里的踩鼓场上姑娘们身穿自己织绣的苗族锦衣、配戴银质打成的花鸟图案的饰品,以一个木鼓为中心,围成四、五圈,伴着木鼓声翩翩起舞,这就是著名的木鼓舞。 春节 “脑仰”(Nongx Niangx)——也就是汉族所说的春节,在每年的大年三十至正月二十,在节日期间有“拜年”跳芦笙、踩木鼓等活动,人们可以在白天进行“游方”活动(游方——汉族的谈恋爱),与汉族相同的是,苗族的图腾象征也是“龙”,所不同的是苗族的龙相对要和蔼小巧一点。在这20天里,苗族同胞以玩狮子、舞龙灯来庆祝。 龙舟节 “脑勇”(Nongx Vongx)——龙舟节,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四开始,至二十七结束。施洞的龙舟在苗族中最聚特色、最聚民族性;龙船硕大而古朴,由一根大而直的杉木挖成槽形独木舟,三只并排捆绑而成,中间为母船,长七丈,两边为子船,长五丈。船身雕刻精细,栩栩如生,每只龙船有36名壮年男子组成,着统一传统服饰,竞赛时齐声呐喊,奋力前划,借龙王之威势,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郑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