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民族和谐的典范村寨,阡洞的人情味儿

2018-11-16 10:56|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150|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2018狗年央视春晚贵州分会场落户黎平肇兴侗寨,多彩贵州最炫民族风在这里激情上演!黔东南分会场凭借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的节目,取得了央视春晚收视率前五的佳绩。黎平县位于贵州、湖南、广西的三省(区)交汇处,是 ...
2018狗年央视春晚贵州分会场落户黎平肇兴侗寨,多彩贵州最炫民族风在这里激情上演!黔东南分会场凭借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的节目,取得了央视春晚收视率前五的佳绩。黎平县位于贵州、湖南、广西的三省(区)交汇处,是侗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保留地,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申报地和保护地,是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县,是侗疆腹地中心和侗文化中心!黎平是曙光之城。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黎平召开了著名的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独立自主地选择了转兵黔北的前进路线,开启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黎平县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于2007年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是中外游客倾心向往的“世外桃源”。

关注《聚焦梦幻肇兴,关注侗都黎平》专栏,带你走进肇兴,了解黎平。今天为您推出第八十四集《阡洞的人情味儿》。

阡洞的人情味儿
阡洞已经算不上一个纯粹的侗寨。虽然在村寨居住的2000多人里,侗族人口占绝大多数,但在寨子里走上一圈,说侗话、穿侗衣、唱侗歌的群众几乎看不到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

单凭这些描述,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侗寨实在太普通不过了,尤其是在贵州黎平这个侗族聚居并有着93个传统村落的县份,这样的村寨根本不值一提。但这个普通的侗寨,在天灾人祸的岁月里,以其宽广的胸怀和博大的胸襟,接纳了一批批外来的迁徙者,并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息中,各民族互通有无、和谐相生,在历史、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相互适应,形成了一个和谐、包容的多民族村寨。

侗族文化学者余达忠在其著作《走向和谐——岑努村人类学考察》一书中写道:“黔东南一个山村,从路边到山顶,侗、苗多个族体分层居住,各有语言、信仰、习俗,却没有冲突,显露出了和谐组合的发展优势。”虽然阡洞与岑努两地相距百里,但是在人类学范畴上,却异常地相似。

与民族和谐的典范村寨岑努村比起来,阡洞的开化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岑努村有3个民族7个姓氏,阡洞村有7个民族37个姓氏。与岑努不同的是,阡洞的村民不全是世居在此的,而是陆续迁徙进来的。但该村历史上却从来没有发生过民族之间的争斗事件,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房屋相挨,田地相连,一同开荒种田,共同春播秋收。

这就是阡洞的不凡之处,是这个普通的村寨显现出来的社会学人类学价值。当地世居民族没有丝毫作为本土居民的优越感。即便我这样一个陌生的外乡人走在寨子里,也会有村民热情地打招呼。随便走进一家,没有人会对我充满戒备或敌意,而是热情地寒暄问候,用一杯清茶招待。这种座上宾的感觉,让我一下子就融进了寨子,一种暖暖的情愫从心底慢慢扩散开来。

阡洞村委会主任张芳锦一族搬到阡洞只有几代人,但他家从没有受到过当地人的排挤,也没有与先前的居民发生过任何冲突。如今,他已经在村委会连续担任三届村主任,村里一家有事十家帮忙,一家有难全村支援,这一风俗传承了数百年,至今没有改变。

据寨中的老人讲述,上世纪50年代时,寨子里来了一位逃荒路过的年轻人。年轻人看到阡洞阡陌良田丰富、民风淳朴,仿佛找到了梦幻的家园,他便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几十年来,小伙子在阡洞以烧瓦为生,安居乐业,娶妻生子,开枝散叶,生活殷实。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当初的小伙子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他靠勤劳养育了5个子女,如今个个长大成人,在县城里有了自己的家业。他们曾无数次要求接老人到城里去颐养天年,但老人始终不愿意离开阡洞,风风雨雨几十年,老人早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故乡。

这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的凋零成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现实问题。但在阡洞村,却丝毫没有看见衰退的迹象,即便是在2016年,经历了百年一遇的巨大洪涝灾害,也没能摧毁掉村民固守家园的情怀。相反,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一栋栋气派、舒适的乡村别墅拔地而起,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呼之欲出。

这就是阡洞,古老而又年轻;这就是阡洞人,勤劳、善良、包容而又柔情。这片土地赋予他们灵光,如大地泥土般朴实,如钢筋水泥般坚固。无论是固守乡土的村民,还是走出家园的游子,他们都把这种带有地域特征的精神融入了骨髓。


(引自《中国民族报》杨理显)
来源: 黎平宣传部-侗都黎平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