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狗年央视春晚贵州分会场落户黎平肇兴侗寨,多彩贵州最炫民族风在这里激情上演!黔东南分会场凭借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的节目,取得了央视春晚收视率前五的佳绩。黎平县位于贵州、湖南、广西的三省(区)交汇处,是侗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保留地,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申报地和保护地,是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县,是侗疆腹地中心和侗文化中心!黎平是曙光之城。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黎平召开了著名的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独立自主地选择了转兵黔北的前进路线,开启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黎平县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于2007年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是中外游客倾心向往的“世外桃源”。 关注《聚焦梦幻肇兴,关注侗都黎平》专栏,带你走进肇兴,了解黎平。今天为您推出第八十八集《黄岗侗寨:一个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 黄岗侗寨:一个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 一辆葱绿色的、顶部写着“神秘从江”四个字的出租车,在山间公路上疾驰。司机是一个热情、健谈的三穗人,一直在和我漫无目的地聊天。从事出租车司机职业多年的他,曾在贵州多个地方跑车。这次,他将带我前往一个更加神秘、不为众人所知的侗寨——黄岗。 与之前在贵州经历的一些虐人的盘山公路相比,从江县城到黄岗侗寨的这一段行程,路况竟出人意料的好。沿途也经过了许多知名侗寨,比如高增、芭扒,以及因为侗族大歌而举世闻名的小黄。而黄岗侗寨,就躲藏在小黄之后5公里的深山之中。可别小看了这区区5公里,它曾让无数背包客和旅行者在游览小黄之后戛然而止,原路返回。很少有人知道再往前走5公里,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世外桃源。 据说来黄岗的人中,多为欧洲游客(尤其法国)和历史人文科学研究者,散客屈指可数。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就像云南沙溪等一些古村落,也是以法国游客居多。究其原因,享誉中外的侗族大歌应该要占据头功。侗族大歌的唱响,让小黄侗寨成为了不少法国人慕名前来朝圣的地方,也让5公里之外的黄岗,开始被世人关注。 司机告诉我,如果是几年前,从小黄到黄岗的这段路,还是泥泞不堪的土路。而那时候,很多司机是不愿意跑这段山路的。“给再多钱也不跑。”他笑着说。我很幸运,选择了一个恰到好处的时机,不然的话,也许黄岗侗寨仍将只能存在于我脑海的想象中。 那么把想象构筑于现实的第一幅画面,是惊诧于黄岗竟然也拥有五座鼓楼,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鼓楼群,这与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肇兴鼓楼群的数目竟然是完全相同的。这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同时,又变得无比“贪婪”起来。我赶紧爬上村寨后面的一座小山头,疯狂地用相机上的快门“发泄”心中的惊喜。如果说肇兴的人丁兴旺,足以支撑五个大家族拥有五座鼓楼的话,那么对于只有300多户、1600来人的黄岗侗寨来说,这五座遥相呼应的鼓楼,毫无疑问地让这座原始的村寨变得更加超现实起来。 于是,我开始以鼓楼为中心,四处寻找属于这里的独特景致。 这里的人民勤劳淳朴,面对为数不多的外乡人,他们显得既好奇,又热情大方。甚至你不必主动以笑脸示人,便会率先收获对方善意的微笑,这倒让你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山坡上的侗寨门口,一位老妇正在悠然自得地晒太阳,看到我在拍照,便对我说了一番话语,可惜我实在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便笑着和她用手语交流起来。后来我终于明白,原来老人要传达的意思是,如果我要拍照,可以爬到她家楼上去,那里的角度更好。好一位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老奶奶!她的这一番小小举动,不经意间打动了我。再三谢过之后,我来到她家楼上类似观景台的一个地方,发现确实景色无限好。那么除了用手里的相机记录下这种美好瞬间,还能做什么呢? 水塘边上,裹着包头布的老妇在洗菜。看到我走过来,朝我咧开嘴微笑,露出残缺不全的牙齿,却显得分外慈祥。鼓楼下面,一位小男孩面对我的镜头,既羞涩又认真地傻笑。临别之际,还朝我挥手道别。在一辆电动三轮车上,一个大脑袋的小胖子男孩,朝我挥手并且哈哈大笑,而我举起相机给他拍照时,他却接二连三做鬼脸,是个十足的淘气包。 在黄岗侗寨,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寨中老人那特殊的头巾与包头布了。尤其是老妇人头上那别致的包头布,用蛋浆布缝制而成,大多为绿色,酷似鱼嘴。据说这种鱼嘴形状的包头布,与黄岗人800多年来的传统息息相关,蕴含着原始古朴的价值观,以及崛起的生命意识等。黄岗人是特别喜欢鱼的,认为鱼寓意着吉祥和丰收。 黄岗的头巾和包头布,在众多侗族村寨之中独树一帜,绝无仅有。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也屡有历史人文学者来此考察。而这种女性用的包头布,具备非常实用的作用:春夏可以遮阳,秋冬可以保暖。在干农活的时候,特别是肩扛重物的时候,它还可以保护头颈,防止被异物刮伤。 就像我们在户外运动时,所使用的那种多功能头套一样,这种包头布除了包裹头部外,还能起到许多方面的作用。比如可以围在腰上,成为一条“围裙”;还可以系在臀上,防止劳作之时突然“走光”;最神奇的是,还可以用来背孩子,包头布比较结实耐用,把一个2岁以下的孩子扎起来背在后面,绝对可以用“不在话下”来形容。 与游客热络的小黄侗寨相比,只有区区5公里远的黄岗侗寨,显得门庭冷落。毫无疑问,在早已“走向世界”的小黄面前,黄岗侗寨仍旧沿袭传统的农耕经济。这里的年轻人,也更热衷于去外地的大城市打工,他们脱掉传统的民族服饰,离乡背井,再把大城市里学到的先进思想带回寨中。在更多的时候,黄岗侗寨的常态,是一个老人与小孩居多的留守村寨。 而如果撇去物质上的困扰,完全从一个外乡人理想化的眼光来看,这里就像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袅袅的炊烟、宁静的鼓楼、悠然的牲口、肩挑重物的男人、染布晒布的女人、收取谷物的老妇、唱起大歌的孩子、往来巷陌的马车……竞相出现在村寨中心,一派熙熙攘攘、歌舞升平的景象。 这是一个遗世而独立的世外桃源,一个花花世界之外的幻境。你在这里,可以看到农耕时代的繁荣兴旺,却完全看不到现代文明的哭泣与凄凉。你迷失在中心广场上宛如西部片一样的场景中,却在如星际飞船发射塔的鼓楼边感到丧失时间后那更深的失落。你甚至无法用言语来描述自己眼前所看到、所感知到的一切。你只能任自己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沉淀下去,如同种子对泥土的思念那般,遁入其中。或者,用尽残存的气力,爬上那辆葱绿色的出租车,仓皇逃窜,重新来到那个现实世界的入口。 (引自《贵州民族报》文:巴伐利亚 图:杨代富) 来源:黎平宣传部—侗都黎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