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狗年央视春晚贵州分会场落户黎平肇兴侗寨,多彩贵州最炫民族风在这里激情上演!黔东南分会场凭借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的节目,取得了央视春晚收视率前五的佳绩。黎平县位于贵州、湖南、广西的三省(区)交汇处,是侗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保留地,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申报地和保护地,是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县,是侗疆腹地中心和侗文化中心!黎平是曙光之城。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黎平召开了著名的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独立自主地选择了转兵黔北的前进路线,开启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黎平县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于2007年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是中外游客倾心向往的“世外桃源”。 关注《聚焦梦幻肇兴,关注侗都黎平》专栏,带你走进肇兴,了解黎平。今天为您推出第八十九集《肇兴侗寨:在大歌中巨变》。 肇兴侗寨:在大歌中巨变 七月一个骄阳似火的日子,踏入黎平肇兴侗寨大门楼时,就能闻到醇酿芳香的美酒。20多个身着盛装的侗家姑娘,把前来采风的作家们拦在寨门口外,唱了一首又一首的拦路敬酒大歌。我这个县内的作者,也被敬酒了,当把那一碗美酒饮干后,醉了,于是在一家民营的宾馆里安顿下来。 翌日早晨,山里闹巢的鸟儿,啼唱的雄鸡,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推开窗门,眼前却是一幅仙般的境界,晨雾缭绕的群山,显得格外俊美。群山间有一个小盆地,住居着一千多户侗家人,整个侗寨的房屋全是黑褐色的吊脚木楼。吊脚楼下是一条清澈的溪流,淌流下四眼堰塘,面积最大的是寨脚的堰塘,有5000多个平方米,堰塘两边是卵石铺成的步道,建有多座鼓楼、亭台,塘中有曲桥,两个直径6米的水车,在吱吱呀呀的旋转。七八个光着屁股的男孩儿在溪中戏水。此刻,灰白色的雾气和炊烟,正萦绕在五座峭拔的鼓楼上。 鼓楼底层,全都通透,已有很多村民和过路客人。鼓楼在花桥上,一些村民在唱歌,伴着芦笙。唱歌的一排站在花桥的石阶上,唱出来的是多声部自然和声,歌声犹如清泉闪光般的明亮,犹如深山蝉鸣的歌唱,悠扬悦耳,穿越时空,荡彻蓝天。有一年,这些村民被选到法国巴黎的一次国际合唱节里去了,才一开口,全场屏息,第二天巴黎的报纸纷纷评论说,这是天籁之音,是清泉闪光般的音乐。当然,这是中国所有歌唱艺术最容易被西方接受的一种。村民们没有听过太多的歌唱艺术,不知道法国人的这种评论是不是有点夸张,但他们唱得比平时更来劲。过路人远远一听就知道,唱的是“侗族大歌”。 站在花桥石阶上唱歌的村民,不同年龄的妇女都穿上了盛装。中年妇女的服装并不艳丽,是黑色为底的侗家花衣。而站在她们前面低一级石阶上的姑娘们,则穿得华丽、精致,配上一整套银饰,简直佩玉鸣銮,光彩夺目。姑娘身着银装,自己织绣多年的绣品,父母赠予她们的未来嫁妆,都凝结在这套服装上。这里财富不隐蔽,全部为青春在叮叮当当,闪闪烁烁。内行人称,像这样闪烁的一套银装价值在12000元以上。 唱歌的领唱者,是一位中年妇女,表情比较严肃,总是按“萨岁”唱法传授给姑娘们,姑娘们打开欢乐的歌喉,唱出了一首又一首的多声部大侗歌,我被这原生态的歌声陶醉了,一遍遍地听,一次次的震撼,一次次的流泪,为什么流泪,我也说不出是为什么?我觉得她们唱的是民族灵魂文化之歌,安居乐业之歌。 他们的喜怒哀乐全部都写在歌声里,总是以歌声来回答历史,以歌声来战胜困难,以歌声来回顾过去。 过去,他们的父母像他们这样年龄的时候,正值十年浩劫的非常时期,父辈们衣衫褴褛,缺吃少穿;经常上山采撷野菜、挖蕨根度日;有时为追猎一只野雀子充饥,全村人都去了,最后,连雀羽毛也往嘴里咽;那时,吊脚楼、鼓楼、花桥上,盖的是茅草或树皮;哪家缝了件新衣服,全村后生轮着穿;一根2分钱的冰棍,兄弟姐妹几人轮着吃。每当他们唱这些苦歌时,都流眼泪。 我们又从他们灿烂的笑脸中优美的歌声中读到:1978年后,肇兴走出贫困,当然是有党的好政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实行农田承包责任制,村民科学种田,粮食连年大丰收,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家家有余粮,户户盖了新瓦木楼。村里重新修建了五座盖瓦鼓楼、花桥、侗戏楼、民营宾馆;这里的五座鼓楼群已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国家文化部等七个部委将这里列为中国首批十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重点之一;2004年国务院批准建立“黎平肇兴为国家侗文化风景名胜区”;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在“选美中国”活动中,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现在的贵广高速铁路、厦榕高速公路也从寨门口经过。 这里有原生态大歌文化,是侗民族的灵魂,是侗家的精神支柱。其实,这里唱侗歌的,大多以女性为主角。如果要问为什么的话,那是因为这里至今还拥有的新石器时期母权崇拜的习俗。这里的男性是陪衬者,唱着雄伟有力的歌,作为对母亲,妻子,女儿间世代叮咛的见证。他们更以芦笙来配合,不同年龄的男子高高矮矮地吹着大小不一的芦笙,悠悠扬扬地搀扶着歌声走向山外,女性们获得这种体贴的辅佐,唱得更畅快了,更让人闻歌而醉之。 在这里,几乎每天在轻轻的歌声中醒来,又每天在轻轻的芦笙曲中睡去了。这里歌声一起,吊脚楼的每扇窗子都推开了,很多人站在自己家窗口旁。这个画面从鼓楼这里看过去,也就成了村寨歌会的辽阔布景。我们平日也可能在城市舞台上或中央电视台看侗族大歌的演出,但到了这里才知道,歌唱在这里不是什么刻意而为,而是全部生活的起点和终点,全部历史的凝练和传承,全部文化的贮存和展开。 更让外者惊讶的是,家家户户收到的粮食都不藏在家里,放在叫禾仓的粮仓群里,却又都不上锁,就连放在山坡吃草的耕牛,也不用回栏,顺它在山上过冬,也没人偷。在侗族的词语中,根本没有“锁”的名词概念。 这里村民的日子,过得轻松愉快,欢乐而祥和。可以相信,汉族语文的顶级大师老子、庄子、孔子、陶渊明,他们如果到这里来生活,一定会称许有加,留恋往返。现在肇兴侗寨一定会比陶先生笔下的世外桃源,不知好过多少倍。 昨天拦路的那些姑娘们又来了,她们举起美酒,唱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侗寨发生巨变的敬酒歌:“好酒啊好酒,喝了你就醉,因为侗乡风光实在美,歌声飞满寨呀,芦笙来点缀——” 我们确实醉了, 醉在原生态的大歌上, 醉在侗寨的鼓楼中…… 更让人自豪的是,2018年的春晚,黎平肇兴侗寨被列为中央电视台春晚的第一分会场。当晚,这里的侗族大歌一唱,歌声响彻五湖四海,这里一下成为世界旅游的焦点。紧接整个春节期间旅游,火热火爆,收入达1.2亿元,创下了贵州乡村春节旅游的奇迹。亦是大歌醇酿40年来的巨变。 (引自《黔东南日报》龙迅) 来源:黎平宣传部—侗都黎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