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5岁的苗族老人杨兴全,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兴仁镇的苗族芒筒芦笙制作艺人,他有着50多年的苗族芒筒芦笙制作经历。在他的带领下,一家人制做芦笙、演奏芦笙、传承制作技艺,与芦笙结下深厚情谊。 如今,杨兴全一家每年制作和维修的芒筒芦笙达400多把,他们还主动承担芒筒芦笙制作技艺传习任务,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芦笙之家”。新华社发(杨武魁 摄) 2018年11月14日,杨兴全在制作芦笙簧片。 制作芦笙音斗 2018年11月14日,35岁的杨大平在制作芦笙音斗。 新华社发(杨武魁 摄) 安装芦笙笙管 2018年11月14日,54岁的杨成在安装芦笙笙管。 新华社发(杨武魁 摄) 加班加点赶制芦笙 当地苗历新年临近,杨兴全与54岁的儿子杨成、35岁的孙子杨大平(从左至右)在自家作坊里加班加点赶制芦笙(11月14日摄)。 新华社发(杨武魁 摄) 听芦笙簧片的音色 2018年11月14日,杨兴全在听芦笙簧片的音色。 新华社发(杨武魁 摄) 测试芦笙音准 11月14日,杨兴全在测试芦笙音准。 新华社发(杨武魁 摄) 加热校直 2018年11月14日,54岁的杨成对制作芦笙的竹子进行加热校直。 新华社发(杨武魁 摄) 制作芦笙簧片的工具套装 2018年11月14日,杨兴全在整理制作芦笙簧片的工具。 新华社发(杨武魁 摄) 调试芦笙簧片音准 2018年11月14日,杨兴全在调试芦笙簧片音准。 新华社发(杨武魁 摄) 备用的竹子 这是准备用来制作芒筒芦笙的竹子(2018年11月14日摄)。 新华社发(杨武魁 摄) 看完是不是长知识了? 原来苗族芦笙是被这样制作出来的呀! 苗族芦笙 自古以来,芦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不过根据各地区习俗的不同,芦笙的演奏也有所差异。也只有苗族,将芦笙曲、芦笙舞、芦笙会演绎得如此精湛、精彩、隆重而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 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生活中的重要"媒介"。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家离不开它。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芦笙制作技艺历来都由师傅亲手教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传承比较困难。现在能熟练制作芦笙的艺人已越来越少,精湛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贵州省雷山县的莫厌学和云南省大关县的王杰锋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