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您的位置:锦绣黔东南>内容

贵州大利侗寨的建筑变迁

2018-12-19 10:37| 发布者: 旅游指导|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大利侗寨村民帮助一户人家建新房。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省,拥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秀丽怡人的自然风光,构成了贵州独特的魅力。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就像贵州深山里的一 ...

大利侗寨村民帮助一户人家建新房。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省,拥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秀丽怡人的自然风光,构成了贵州独特的魅力。

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就像贵州深山里的一颗明珠,尤为抢眼。在全州3900多个自然村寨中,有309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榕江县栽麻镇大利侗寨是首批入选其中的。

冬日清晨,驱车沿着盘山公路来到这里,透过绿树翠竹的空隙,山坳之间,栏杆式青瓦木楼沿河而建,鳞次栉比。在村口有一栋三层房子,一楼堆放杂物、饲养家畜,二三楼住宿、生活。主人杨文章平时一推开门,就可以看到整个寨子的全貌。

然而,眼前的景致对过惯了穷日子的杨文章来说,却很少有闲心欣赏。杨文章全家9口人,3个孩子都在外打工,妻子也跟着带孙子去了,平时只有他一人留在村里。
独自居家的杨文章站在阁楼上眺望。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我们这儿总共有300余户1300多人,外出的大概在400人左右。”曾在外打工多年的大利村村主任石锦昌告诉记者,过去交通闭塞大家出门不容易,现在路好了,为了过上好日子,年轻人都想着往外奔。

不过,在他看来,叶落终要归根,出去闯荡是为了谋生,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还是会回来。况且,近年来村里资源丰富,加上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正在朝乡村旅游的方向发展。

原来,大利侗寨堪称“侗族建筑博物馆”,寨子里的木构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初,历史悠久,风雨桥、鼓楼、四合楼院等至今保存完好。其精妙之处还在于建房不用一钉一铆,只用榫卯连接,就能做到百年屹立不倒。

大利侗寨里装配的消防器材箱。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在石锦昌的带领下,记者穿行在狭窄的巷道中,见到很多建筑都挂有标牌,注明宅子的设计风格、历史沿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的杨氏四合院。87岁的老人杨成方从祖辈手中继承家业,如今虽然儿女们都在外安了家,想接他去养老,但他不肯。

“当时我们几个弟兄合住,最多的时候这里住了几十人。父辈说了以后不许走、不许拆,我就要守着。”杨成方说。

大利侗寨连片的木质建筑,最怕的就是火灾。在杨成方记忆中,以前每到晚上都有人鸣锣喊寨,提醒防火。此外,据说寨子选址时,就专门建在小溪边,并挖了六眼古井。古井布局在寨子中心位置,确保房前屋后都能就近取水。在古井周边建设的10座粮仓,全是底层架空,建在浅塘之上。

在这些传统经验的庇护下,大利侗寨得以延续。如今,寨上装配了不少消防设施,贴满了消防标语。石锦昌边走边介绍,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很多村民打工挣到钱后回来建新房、改造危房,都倾向于选砖木结构。

古树掩映中的大利侗寨。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今年就新盖了9栋。”站在一处正在施工的房子前,石锦昌说,大家在修建时兼顾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一层除了木头柱子支撑,墙会用砖头砌好,外面再加一层刷漆的木板,这样既可增加房屋的坚固性和防火性,也不至于影响整个寨子的风貌。

在现场记者看到,主体结构已经完成,男人们爬上屋顶安装,三十多个妇女则在楼梯上站着队依次递瓦片。听说这些寨上的村民全都是义务过来帮忙,只要主人家管饭就行。

望着热闹的场面,石锦昌笑着说:“目前已经有了12家民宿,可容纳200多人。每到夏天,很多美术院校的学生都会来写生嘞!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

(来源:新华社)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