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您的位置:锦绣黔东南>内容

旅游兴起 郎德人的喜与荣

2018-12-20 10:07| 发布者: 旅游指导|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1986年,(原)省文化厅将郎德上寨列为民族村寨保护重点,并资助村民整治村寨容貌。1987年,以‘上郎德民族村寨博物馆’的名义,打开山门,对外开放。”这段话记录于2007年出版的《郎德苗寨博物馆》一书中。  82岁的村 ...

“1986年,(原)省文化厅将郎德上寨列为民族村寨保护重点,并资助村民整治村寨容貌。1987年,以‘上郎德民族村寨博物馆’的名义,打开山门,对外开放。”这段话记录于2007年出版的《郎德苗寨博物馆》一书中。  
82岁的村民陈正兴回忆:1986年,时任原贵州省文化厅文物管理处处长吴正光带来了郎德旅游开发的1万元启动资金,铺设通村联户道路,修建了300多平方米的铜鼓坪。  
有了表演场地,村里开展起了歌舞表演,150元一场。  
70岁的村民陈正生从1986年便担任旅游接待负责人,主要负责召集村民演出。“那时没有电话,我就拿着喇叭满寨子喊人。参加表演的人按工分来分钱,演一场一个人能分到5角钱,有时一天就要表演5至6场,比起干农活,收入好多了。”  
这是郎德人第一笔来自旅游的收入。  

1987年,16岁的杨啊勇从郎德镇也利村嫁到郎德上寨,成为时任村支书陈正涛的儿媳。当时,陈支书家里条件好些,村里接待的领导和宾客都要去看一看、坐一坐。留客人吃顿饭,是苗家人最起码的待客之道。  而这就是郎德“农家乐”的雏形。  
因为旅游开发,很多客人来了除吃饭外,还要求在杨啊勇家住上一晚,“我就用干稻草铺上床单,客人睡不下去;茅厕就在猪圈旁,客人不敢上厕所。”  
游客越来越多。杨啊勇办起了“老支书”农家乐。把干稻草换成了棉絮,旱厕改成了水冲,客厅装上了电话和无线网络……1993年,杨啊勇花4500元买了台彩色电视机,在寨子里引起不小的轰动。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至2007年,郎德苗寨旅游接待人数每年都在20万人次以上,村民每年仅依靠旅游,就有1万多元的纯收入。  
在郎德上寨民族村寨博物馆内,记录着郎德苗寨的荣耀:郎德先后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百座特色博物馆”之一,2001年,郎德上寨建筑群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8年6月13日,北京奥运会奥运圣火凯里站传递在郎德上寨举行火炬传递起跑仪式。
  
通过电视转播,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这个古老的苗族村寨。至今仍竖立在寨门口的石碑上写着:“奥运圣火走过的地方”。  
村民们皆因身为“雷山郎德人”而倍感自豪和荣耀。

文字来源:贵州日报

主办单位:雷山广播电视台
(来源:悠然雷山)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