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您的位置:锦绣黔东南>内容

三穗桐林镇

2019-1-12 10:09| 发布者: 旅游指导|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桐林镇是贵州省“双百”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距三穗县城28公里,北与雪洞镇和天柱县阳寨、湖南新晃相邻,东和款长乡接壤,南与剑河县南明镇相邻,西接瓦寨镇。全镇辖20个行政村,166个村民组,4226户,18397人,属亚 ...
桐林镇是贵州省“双百”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距三穗县城28公里,北与雪洞镇和天柱县阳寨、湖南新晃相邻,东和款长乡接壤,南与剑河县南明镇相邻,西接瓦寨镇。全镇辖20个行政村,166个村民组,4226户,18397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桐林镇农业及畜牧业丰富,同时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硅矿蕴藏量尤其较大。桐林镇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景点居多,经济发展较快。

桐林镇
01、桐林镇概况

桐林镇位于三穗县东部,距县城28公里,全镇面积134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8049/至108058/,北纬26053/至27001/。位置优越,交通方便,310省道穿境而过,东北与天柱县坪地镇相邻,东连款场乡,东南接剑河县南明镇,西南靠瓦寨镇,西北部毗邻雪洞,北依湖南省新晃县。

桐林镇
02、地质地貌

桐林镇地质构造属华南准地台中的桐林北斜,轴向北东-南西,背斜核部由下江群清水江组成,两翼由原震旦系及寒武系组成。背斜中部被近东西向的新场至良地断层切割,该断层全长5千米以上,西端被上寨延伸入天柱县境的逆断层切割断,东端在良地消失。 清水江组由准地槽型海相砂页岩、火山碎屑岩、浅变质板岩、变余砂岩、变余大山碎屑组成。原震旦系主要由页岩、冰碛含砾砂页岩、硅化白云岩等组成。寒武系主要由灰岩、炭质页岩、泥质灰岩、页岩、砂岩等组成。桐林镇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中部较平坦,南端相对较高,属低中山丘陵。因河溪纵横交错,形成许多冲积平坝,间以起伏岳,最高点圣德山,海拔1176米,最低点鹿洞河出界处,海拔550米。相对高差626米。旅游区北临坦洞河和鹿洞河,地抛平坦,南倚月亮山脉,地势陡峻。

桐林镇
03、区位优势

桐林镇北与雪洞镇和天柱县阳寨、湖南新晃相邻,东和款长乡接壤,南与剑河县南明镇相邻,西接瓦寨镇,310省道穿境而过,六洞河、邛水河、坦洞河缓缓流过,交通较为便利,水源丰富。全镇辖20个行政村,166个村民组,4535户,18617人,是一个以侗族为主体,汉、苗、土等多民族聚居的典型山区农业乡镇。

桐林镇
  桐林镇国土面积133.5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58%,耕地面积11212亩,其中田7942亩,土3270亩,盛产稻谷、玉米、脱毒马铃薯、花生、金秋梨、辣椒、烤烟、药材等农业经济作物。全镇有金秋梨3000多亩,年产金秋梨500万公斤。创办了种草养畜、折耳根、金品水果、优质稻等14个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镇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生命活力。

全镇所辖20个村都已通路、通电,村村建有办公楼、活动室、计生室、远程教育宣教室,电视覆盖率达85%以上,方便了群众生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桐林镇是全省“双百”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桐林镇党委、政府抢抓这一契机,结合小城镇建设多层次的实施易地移民扶贫搬迁工程,取得了较好成效,实现了双赢的目标。目前,共实施搬迁98户,修建了桐林中桥、开发区防洪堤,正在筹建农贸市场、镇政府行政中心大楼,城镇功能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全镇社会稳定,治安状况良好,教育事业较快发展,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升学率逐年攀升,各项指标名列全县前茅。2003年,财政收入达103万元,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制定了“一禾三穗”旅游度假区设计方案,积极启动旅游开发。计划生育、卫生等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桐林镇是三穗县第二大物资集散地,每逢赶场天,街上车水马龙,一片繁忙景象。该镇以侗族为主,人们生产、生活都散发出浓浓的侗家风韵,农历六月六是桐林镇传统的民族节日。

04、发展状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近年来,在桐林镇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桐林镇教育事业得到长足的进步,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升学率逐年攀升,各项指标名列全县前茅。

桐林镇新一届班子组成后,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谋求发展为己任的时代紧迫感,以饱满的热情,迅速理清工作思路,以发展布局为着眼点,结合本镇实际,以产业机构调整为主线,以城镇开发为轴心,唱两个重头戏(即小城镇建设和矿产开发),走“一村一品”、“一寨一业”的发展道路,经过一年的奋斗,桐林镇各项工作成效明显,2002年在全县综合目标考核中荣获第一名。目前,桐林镇的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已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和发挥应有效益,第二期工程在启动实施当中,桐林大桥和移民新区防洪堤正在紧张施工过程中,镇政府行政中心、农贸市场、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也正在筹建之中。

桐林镇将继续沿着以城镇建设为中心,以城建开发结构调整为重点,以310省道、六顺公路和红旗桥至天柱阳寨公路为发展构架,重点抓好易地移民搬迁、畜牧种草养殖、矿产开发、中药材、精品水果基地建设、优质稻种植等方面的工作,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为扩大城镇集聚效应,该镇拟将完成渡头坝、六洞新村规划,使之与桐林镇开发小区规划有机连成一整体,形成多功能的“桐林镇综合经济开发区”,为前来投资的镇内外有识之士提供更多的空间从事和发展第二、三产业,带动桐林镇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桐林镇
05、气候水文

桐林镇属北亚热带温和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夏长,春秋短,具高原山区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年平均气温15.3℃,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25.7℃,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3.8℃。年降水量1215.3毫米,无霜期309天,日照时数1140.5小时。区内河流主要有两条,即坦洞河和鹿洞河。坦洞河发源于天柱县阳寨,流经绞强、坦洞、新场,在旅游区内汇入鹿洞河;鹿洞河为邛水河下游,发源于镇远县京堡和松柏诸山小溪,经三穗县城流入旅游区内,与坦洞河汇合后,向西南经木良流入剑河县,汇入清水江。

桐林镇
06、土壤生物

桐林镇境内的土壤主要是水稻土、黄壤、黄红壤、紫色土、黄棕壤和黑色石灰土等。 本区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渐替地带性植被。在地带性植被破坏地区,常形成次生针叶林。在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迹地上,多分布灌丛及灌草丛。林木主要有杉木(其中红豆杉属国家一级保护树木)、马尾松、樟树和楠木。界木主要有板栗、银杏、核桃等。景木主要有垂柳、梧桐、黄杨、女贞和冬青等。经济木主要有漆树、油桐、油茶等。草本花卉主要有菊花、鸡冠花、莲花和芍药花等。药材主要有柴胡、丹参、天麻、白果、山楂、红花、金银花、牡丹、杜仲、薄荷等。野生动物有40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大鲵(娃娃鱼)、二级保护的有穿山甲、水獭,属三级保护的有锦鸡。

桐林镇
07、旅游资源

1、圣德山 原名岑坝山,位于桐林镇之东北约10公里。海拔1176米。一峰独竖,直插云表,高矗群山之上,如鹤立鸡群。山上古木参天,百鸟翔集,出产松、杉、枫、银杏等木材和天雷、地雷、白芨等药草。当地族谱载:为了纪念圣婆驱散黑云毒雾,迎来大地光明的功绩,“开佛堂、立神庙”。供奉圣婆和菩萨,便将岑坝山改名圣德山。圣德山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清末云南省昆明府知府陆志濂游此山,题诗乾元寺以赞:“德山名胜起千秋,云锁高峰水四流。万里多叠皆仰拜,千山并峙应低头。举目东北三千里,放界西南八百洲。好景一时观不尽,有缘明岁再来游”。

桐林镇


2、耗子岩: 位于桐林镇香炉村。侗话叫:“进糯”。 这里有一条约2公里长的水沟叫耗子沟,溪水长年流淌。水沟两岸,高山对峙,树木葱茏,秀竹丛生。耗子沟口有道高坎,相对高度约60余米,从高坎流下的水如条条白练,直泻深潭,溅起的水珠如珠玑相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潭中有娃娃鱼、石蚌等水族动物。耗子岩坐落在溪口高坎上,岩长4米,宽2.4米,高1.7米,嘴长0.5米(半边嘴巴已被人敲掉),尾长2米,活像一只受伤的耗子,拖着长长尾巴,匍匐在沟里,竖耳伸嘴,寻找事物似的。这里,在清代属思州府后山洞管辖。

3、桐华寺:位于桐林镇西侧,310省道北侧的山坡上,由正殿、山门两部分组成。正殿成六角形,内供观音菩萨。因距镇很近又在公路旁,交通方便,故香火十分旺盛。旅游者登上桐华寺可俯瞰“一禾三穗”商贸旅游中心全景,登高望远,心旷神怡!

4、木良水库:位于桐林镇木良村,拦河坝居鹿洞河中游,坝址以上集雨面积935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6.47立方米/秒,最枯期流量1.89立方米/秒。1975年开工,1976年竣工。混凝土拱坝,坝高6.5米,长110米,蓄水8.5万立方米,引水渠长1.36公里,设计水头10至19米,流量1.6—6.4立方米/秒。水电站装机3台,容量375千瓦,年发电量83万千瓦小时。

月亮河


5、月亮山与月亮河:桐林镇南侧山岭高耸茂林苍翠,鸟语花香,当地人称月亮山。山麓为东来的坦洞河与西来的鹿洞河在渡头坝相汇,然后折向西南方流去,汇合处形成一个巨大的回头弯,与天上的弯月亮十分相似,人们就称它为月亮河。河水清澈见底,静静地蜿蜒前行,舒畅柔美。两岸阡佰纵横,炊烟袅袅、农舍点点,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

6、“六月六”秧苞节:农历六月初六这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桐林镇赶“娃娃场”。相传六月六开场那天,观音菩萨要派金童玉女踩场,于是周围各村寨都给自己孩子梳妆打扮去看金童玉女,以求菩萨保佑,长命富贵。此后,每年的六月六日,附近数百个侗寨的孩子来赶场,成为一年一度的“桐林六月六娃娃场”。数万人众从桐林街延至三里外的捧相村红旗桥。后来“娃娃场”又发展成为歌场和恋爱场,一对对青年在这里相互对歌,相互赠送礼物来表达双方的诚意和爱慕,这天,有些村寨还要敬奉圣婆。

7、岑国:从渡头坝汇合口,沿鹿洞河而下约5公里的地方,左岸山坡上有一个树林掩映的村庄,人称岑国,这里居住的人据说全县外地迁来的,与四周的村寨不相往来;令人诧异,莫非是秦始皇的后裔?后经访问,原来这个村共有30户,150人,全为百年前远从重庆市秀山县龙池区涌洞逃难而来,周围村民常常欺生,他们就勤劳苦干,奋发图强,与周围村民不相往来,形成一个勤劳而封闭的“独立王国”,后循谐音,从勤国演变为岑国。

08、行政区划

桐林镇所辖村

桐林镇所辖村
(来源:三穗信息港)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