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去黔东南,找后羿的后裔

2018-3-28 16:51|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922| 评论: 0|来自: 大美黔东南

摘要: 在黔东南黄平县,有个不在56个民族之列的民族,叫亻革家人(单人旁一个革,字库中还没有,文中用革替代)。本文作者艾可,选自《地道风物》。革家没有文字,除了口头文学,服饰图案艺术亦是其重要的民族文化表达,被 ...

在黔东南黄平县,有个不在56个民族之列的民族,叫亻革家人(单人旁一个革,字库中还没有,文中用革替代)。

本文作者艾可,选自《地道风物》。

革家没有文字,除了口头文学,服饰图案艺术亦是其重要的民族文化表达,被称为“无字的史书"。

革家服饰男简女繁,以女子独特、炫目的盛装为主要代表,表现了革家对太阳的崇拜、尚武精神和对先祖的缅怀之情。

01

在流经黔东南的清水江支流重安江两岸的大山深处,聚居着一群尚武之人,被称为“革家"。麻塘革家风情寨寨门的门柱上有一副对联:

头戴射日红缨帽羿人风采显神威

身穿铠甲蜡染衣革家影子展豪情

描画的就是革家人盛装似戎装的特点。

身着盛装的革家女子看上去像射日的战士。服饰以朱红色为主色调,刺绣衣裙外面,罩着宛若铠甲的披肩。

胸前的银项圈上,有的缀着挂刀、枪、箭、戟等兵器的微型仿品。

头上戴着形似头盔的红缨帽,也称太阳帽,帽顶呈红色圆形,帽檐缀红丝线,象征放射光芒的太阳;帽心插弓箭状银簪,寓意射日,威风凛凛。

革家人的最奇特之处在于,他们不属于56个民族中的任一民族,革家人的身份证上,“民族"一栏填写的就是“亻革家人"。

这个族群现在约有5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凯里市、施秉县、镇远县、关岭县,也有相当数量住在四川。

其中,凯里、黄平两地是革家聚居最为集中的地点。

0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进行第一次民族识别与划分时就发现,与苗族看似渊源颇深的革家,

在语言和历史溯源两个方面都无法得出确切结论,只能说“可能是苗族的一个支系",也“可能是一个单一少数民族"。

而早在1951年,费孝通先生就曾指出:“革兜(亻革家的自称之一)究竟是和苗族还是和仡佬相近,这个问题现在还不宜得出结论,他们自己是坚决不承认是苗族,因为苗族常常欺侮革兜,他们之间也有民族的隔阂。

但是他们即使和仡佬同出于僚族,现在语言亦不相通,很多风俗习惯也联系不上,要等到将来研究更深入,这个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还没等到“将来研究更深入",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民族识别与划分开始了。这一次,革家被“归并"入苗族。

然而,费孝通先生提出的问题依然存在。虽然长期与苗、汉等民族共生共融,但从革家人对自己族群的认知、他们所拥有的完整的族群特点来看,他们不属于苗、汉等任何一个已知民族。

所以,作为“过渡办法",他们被称为“革家人"。

在黔东南,除了“革家人",还会听到以“东家人"“西家人"“绕家人''等自称的族群,他们同样是56个民族之外的“未定族称人们共同体"。

03

无论外界如何定义,革家人自有叙述族群独特历史文化的特殊方式,比如,穿在身上。

革家人的族源和迁徙历史扑朔迷离,说法各异,已不可考。但在革家人族群的共识中,他们认定自己是中国上古时代英雄人物后羿的后裔。

传说很久以前,天空中出现了七个太阳,花草树木都在烈日中枯死,人们无法生活。

大家决定选出每个部落里最杰出的弓箭手,把天上的太阳射落,根据每个部落的表现分别奖励太阳帽、篮子和撮箕。

结果,在被射落的六个太阳中,有五个是被红箭射落的,即革家的高手表现最突出。革家弓箭手卡皋荣获太阳帽,汉族和苗族的高手得到篮子和撮箕。

为了纪念革家祖先射日的功绩,革家后代便把银子打成弓箭的形状搭配在太阳帽上。

革家女子身着的似古代戎装的独特服饰就是对革家祖先战功的记录和纪念。根据塘都寨革家人所藏《革家史话》记述:

“在远古时代,革家一员叫阿力的武将率领本族勇士参与轩辕黄帝的军队打仗,一道征战,勇猛顽强,击败敌方,立了战功,名扬军营。

黄帝留他在宫中共事,他谢绝并要求率勇士返乡,黄帝挽留无果,遂将一套武将新衣赐赏给他。

04

回到家乡后,男女老少见之非常喜欢,尤其是姑娘特别喜欢这套将服,阿力就将自己的戎装赠给姑娘穿戴。为了纪念这位武将,先民们嘱咐以此仿制,世代相传下来。”

革家男子的衣服相对简单,蓝底白花,祭祖跳芦笙舞时头上仍会佩戴雉形蜡染顶天帽;旧时还会随身佩带弓箭,但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有一种说法:“革家男人三件宝,一是芦笙二是刀,红弓白箭不离腰。"

革家男子另一个必不可少的装饰品是刺绣“归宗牌"。相传“归宗牌"是革家祖先征战时的护心牌,上有“卐"字图形。

在革家文化中,“卐"字中“十"字寓意弓箭,反映了革家先民执弓舞剑的历史传统。

革家男子去世时,“归宗牌"会放在他的胸前,为他在归阴途中抵挡刀箭,帮助他安全抵达祖宗所在的地方。

革家人被称为“弓箭部落",除了源于对远古英雄的崇拜,也与族群和恶劣生存环境的长期对抗有关。

由于势力相对弱小,革家人的生存空间一再被挤压,最后只得隐居深山,以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

05

清道光年间的《大定府志·峒蛮竹枝词一百首》中有描写革家围猎的诗:

一任云霞绕四周,篱垣不具处山头。

高坡漫道谋身拙,逐鹿还须让革兜。

长年与山林中的豺狼虎豹为邻,造就了革家人高超的狩猎本领。

为防御野兽袭击并抵抗外来强敌的侵略,革家人以同姓家族为单位聚居。在大多数革家人的神龛位置上,除了供奉祖先的牌位,还会悬挂一副小巧的红弓白箭。

罗家有所不同,弓箭被挂在堂屋正门对面的正壁上。对革家人来说,弓箭代表能够驱邪镇恶、带来安康的祖灵,也是香火兴旺的象征。

弓代表女性,箭代表男性,把弓箭敬奉在神龛的位置上,香火就可世代延续。

在革家最重要的节日“哈冲节"的最后一天,要举行射箭活动。家族族老和助手等四个特定人员各执一箭,用箭射“发达鸟"(模拟女人的裸体的鸟画像)。

射中胸部表富贵双全,射中嘴巴表能说会道,射中乳房或阴部则预示着全族繁荣昌盛、兴旺发达。

革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保存十分完好、几乎没有变异或分支,并在族群内长期通行使用的语言。

06

在祭祀活动、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中,革家人都要唱古歌、叙古词等,歌词叙述的是他们的传世、迁徙、信仰以及生产生活。

比如,“喳昂尚典"(革家阴系组织)传承的叙述革家人迁徙历程的《迁徙词》,

叙述创世传说、射日传说及表达对新生命诞生的喜悦的《摆解轰词》,

反映革家的历史、生产、劳动、生活等内容的《芦笙词》,

引导亡人的灵魂回归另一个世界,进入祖鼓,和祖宗一起生活的祭词《归宗词》等。

“牵着水牛留绳来,抬着祖鼓留种来。"这句话频繁出现在革家的迁徙词当中。

相传,革家先祖在一次打猎中遇到猛虎,急忙跳进一樟树洞中躲避,才幸免于难,革家人由此开始了一段时期的树洞居生活。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需要迁徙,他们便将樟树干的基部挖空,制成祖鼓,作为祖先灵魂的住所,以便随之迁徙。

由于早期生产工具十分落后,革家制作的祖鼓,状似树圪蔸,因而汉族便称革家人为“圪蔸",在史书中也写作“犭革兜"  “犭乞兜“仡兜''等。

07

由于被视为祖先灵魂栖息的地方,祖鼓的地位十分神圣,不仅在历次迁徙中时时相随,也是革家人祭祀活动的核心。

祖鼓的摆放有规矩,要悬挂在事先凿好的鼓洞中;祖鼓存放在谁家,谁家就是“鼓头"。

平日里,任何人不得随意敲击祖鼓,严重不敬鼓者会被赶出村寨。

革家人寨中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鼓祭祖活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举办一次的“哈冲节",则是革家寨子最隆重、最盛大的立鼓为祖的节日。

节前要在深山中寻找高大笔直的香樟树,择吉日砍伐并运回寨中备用;将要宰杀的大水牛也会得到悉心的照料。

整个仪式主要有牵“保家牛"入场“请鼓"、吹笙舞蹈、念“请祖词"、宰牛立鼓、宴请、狂欢、遣鬼祈福等仪式。

三天三夜后,新鼓被送到新“鼓头"家中,革家人祖先的灵魂,又有了新的栖息之所。

08

其实,旅游也好,旅行也罢,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感触他乡的自然和人文风景,涨涨见识才是根本。

当你还没有任性到说走就走的时候,不妨先阅读那些旅行者留下的文字和照片,了解远方究竟什么样。

在这里,有几位在行走又在读书的旅行者,如猎人一般,从书页森林,把经典游记找出来,呈现给你。

看纸上风景,也是远行……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