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早晨唤醒天柱地良村的 是村民们的歌声……

2019-2-28 10:53|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307|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位于清水江流域的天柱县高酿镇地良村,每天清晨都在鸡鸣犬吠中苏醒。人们打开木门的“吱嘎”声次起,随后,牛哞羊咩的出圈声,孩子们的哭闹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担水人、扫院人的问候声,小四轮、摩托车的发动声, ...
位于清水江流域的天柱县高酿镇地良村,每天清晨都在鸡鸣犬吠中苏醒。人们打开木门的“吱嘎”声次起,随后,牛哞羊咩的出圈声,孩子们的哭闹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担水人、扫院人的问候声,小四轮、摩托车的发动声,掺杂在一起,小山村逐渐生动起来。

边地一隅的地良,不仅拥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而且还孕育着旖旎奇幻的自然风光。汤昌奎 摄

早晨唤醒村子的,还有村民们的飞歌。

地良村属于典型的北侗山寨。流传于此的北侗民歌,传说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十八寨民歌”,则源于明末清初。至1947年,龙文藻、龙潜锋在原古歌的基础上,融入了绝句、律诗等形式,创立了“歌中有诗,诗中有歌”独具风格的“地良歌”,现广泛流传于湘黔交界的天柱、锦屏、剑河、靖州等县。

村民汤昌权总是起得很早,他沿着新修的路,走向村里风雨长廊,清澈的溪流一路相随。与溪流声相和,歌声从长廊里飘出来,悠扬婉转。

路上行人渐多了起来,赶集的、散步的、卖菜的、做工的路过,都要根据当下场景即兴与汤昌权对上几句,歌声映衬着如画的村庄:道路两旁,弯弯曲曲、纵横交错的田埂把碎片般的、收割后的水稻田或枯梗满池的荷塘栓在一起,中景是依山而建干栏式杉木民居,背景则是起伏的山峦,天色青青,白云出岫。
地良村森林覆盖率达82%,十八杉和原生态树木相互交织。图为地良村山地风光。朱建华 摄

“曲调分很多种,但基本是固定的,我们会根据当下场景来即兴填词。”汤昌权说,侗族人擅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热情好客的祝酒歌、寓意深远的劝世歌、谈古论今的参堂歌、谈情说爱的玩山歌、一唱三叹的婚嫁歌、盈盈齐欢的拦门歌、不惧邪淫的正气歌等。“饭养身、歌养神。我们侗族人是在歌声里长大的,对我们来说,唱歌像吃饭一样重要。”

除了古老的侗歌,散落在地良村的人文经典俯拾即是:这里既有融合了徽派风格和欧式元素的龙氏宗祠武陵堂、燕武堂等古老建筑,在村落中间巍然耸立,庄严肃穆;也有沐浴数百年风雨沧桑之后的明清古墓、古桥、古道、古井、碑刻等历史符号,在村落周边星罗棋布,静数年轮。
地良村里的百年老宅。汤昌奎 摄

“以前像我这么大年纪的人还在做工,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每天就在村里散散步,遇上老朋友就唱唱歌。”72岁的村民姚仁干有这样获得感,得益于近几年来,地良村加强规划设计,保护与挖掘古韵,以旅游为龙头、以产业为带动、以公司为平台、以民俗为招牌,从民歌、飞瀑、神山、村落四个方面推动地良村进入脱贫攻坚的快车道。

地良村基础设施建设也稳步推进:对旧危楼进行改造,全部消除茅屋土墙,硬化通组公路14公里、串户路19公里,建寨门、北侗方言歌会传习所、消防大道、污水处理系统、防洪堤、文化广场和路灯等。

“2016年以前我一直在外面打工,看到家乡变化大,就决定回家筹备开设一家农家乐。”汤昌权告诉记者,每年的农历七月七,地良村都会举行盛大的“滚山坡民俗文化艺术节”,民间歌舞表演、木叶吹奏、篝火晚会、婚俗体验、斗鸟斗鸡等民俗活动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我家房屋后有古树、山泉,房前有一大块空地,是接待游客的好地方。”

【人物故事】

6年前,在外做生意的汤昌奎回乡,看到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村级经济发展无产业支撑,心里很着急:“我们的家乡会逐渐从‘空巢’变为‘空寨’‘空村’,那还能让人“记得住乡愁”么?”

为尽快帮助家乡摆脱贫困,汤昌奎先后投资130万元,引资370万元,争取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将全村分成养殖加工、蔬菜生产、粮食主产、人居公益、生态旅游等5个功能区进行打造,成为天柱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并成功申报成为“中国传统村落”。


位于清水江流域的天柱县高酿镇地良村。汤昌奎 摄

“文化是中国传统村落的灵魂。民歌就是地良村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让这份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地良村落南出四里左右是滚山坡,就是“四十八寨歌会”之一——滚山坡歌场所在地。2011年,汤昌奎出资建设一亭,名曰“歌仙亭”,站在歌仙亭极目远眺,莽莽群山,绵绵不绝,2012年,第一届“滚山坡民俗文化艺术节”在此举办。

为了让地良歌得到传承,汤昌奎与高酿中学教师刘茜茜牵头成立了“木叶组合”,现已经发展到80多人,年龄从十几岁到六十几岁不等。“木叶组合”多次代表贵州参加全国展演,其中,2016年5月举办的第33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月牙铛》曲目荣获一等奖。

2016年,汤昌奎在地良村里成立皇上山集团公司,推行五股分红制度。村民按人头占股15%,土地占股20%,公益占股5%,管理占股5%,投资占股55%。建成了500亩钩藤基地,300亩油茶基地,1000亩马铃薯基地,确保全村群众都有产业覆盖和利益分红。目前,在建的红心猕猴桃基地、葛根基地、山羊基地、养猪基地、养牛基地已初具规模,惠及600多户群众,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达7200元,比2013年增加了4200元。

有了种植产业支撑,汤昌奎开始筹谋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民族节日、民俗活动一结束就回归于沉寂,因此我想要寻找留住游客的特别事物,从而形成一种循环式的发展模式。”2016年大年初二,村里以为老人准备好腊肉和米酒,邀请他回乡小聚,饭后,他们沿着峡谷往山中行走,在陡峭绝壁、青松古藤间路遇了6个雪浪翻飞的瀑布。
外国游客在天柱县高酿镇地良村游玩,在山间飞瀑前听村民们对歌。汤昌奎 摄

开春后,汤昌奎又踏上了寻找瀑布的旅程。4个月后,他在地良村寻访到五十几个瀑布。到目前,已发现66个瀑布。他还和当地村民们一起,为瀑布起了“沉鱼”“浣纱”“荡舟”“琴弦”“闭月”“挂肠”等动听的名字。“游客来到地良村,白天山中看瀑布,晚上农家听民歌。村子如果可以因旅游而兴,那么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就愿意回家了。”

记者在一户人家的屋檐下看到了一处空空的燕巢。汤昌奎说,明年开春,燕子定会再飞回来的。说罢他敞开了歌喉:“堂前人问堂前燕,唯见燕窝不见燕,向南远飞千里远,再回又是哪一年。”

▍编辑来源:文/ 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李思瑾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