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锦绣黔东南>内容
苗族的说唱艺术《嘎百福》
摘要: 苗族曲艺《嘎百福》是苗族的说唱文学的文化载体,它兼有文化意识和社会生活特征。图源:嗓嘎项目简介苗族曲艺嘎百福是流传在台江一带的民间说唱艺术,是苗族口啤古籍之一,它是以本民族的历史和生活为题材,通过民间 ...
苗族曲艺《嘎百福》是苗族的说唱文学的文化载体,它兼有文化意识和社会生活特征。 图源:嗓嘎 项目简介 苗族曲艺嘎百福是流传在台江一带的民间说唱艺术,是苗族口啤古籍之一,它是以本民族的历史和生活为题材,通过民间艺人叙事言情的说教表演,寓教于乐的传统说唱活动,去晓喻人们遵循事理,调解民间纠纷,聚众“仪榔”,阐述“榔规”等。其内容极其丰富,举凡歌颁青年男女纯真爱情,控诉封建包办婚姻罪恶,塑造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英勇斗争形象,表扬社会上的好人好事,抨击人际关系中的歪风邪气,反映家庭中夫妻,婆媳和前娘后母之间的关系,揭露理老贪财好利的丑恶嘴脸,描绘酒席场合的欢乐场面,叙述说媒婚嫁的独特风情,揭示人生哲理,抒发天伦之情,反抗民族压迫,以及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等等,均有反映。 图源:嗓嘎 分布区域 主要流传于黔东南的台江、雷山、剑河、施秉、镇远、黄平、凯里、麻江、丹寨、榕江等十多个县(市),二万多平方公里的苗族地区,其中,流行最为普遍的是台江、剑河、雷山、施秉、凯里一带的苗族村寨。 图源:嗓嘎 历史渊源 从苗族现存的民间文学和习俗资料以及嘎百福说唱的内容、场合等情况看,产生的时限应为苗族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即唐宋时期)至清王朝在黔东南苗族地区“清理苗疆”(即清雍正元年至十年,公元1726—1732年)以前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秦汉时期,黔东南的苗族基本完成了由东而西的迁徙)。此间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的苗族除了创造独具一格的芦笙、乐舞、木鼓舞、古歌、理词、巫词,传说故事等原始艺术外,开始蕴育着说唱艺术的幼芽。因此,嘎百福产生于清代这一历史时期,正是苗族处于封闭自主的原始民主生活时间。 图源:嗓嘎 传承谱系 嘎百福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发展缓慢,至今仍处于民间原生态的业余阶段,传承仍仰赖于口耳相传。较系统掌握演唱的人多数是寨老、理老。巫师等。其传承方式主要是祖先传授、家族传授、师徒和自学等。 由于嘎百福主要是酒席场合演唱得以流传,因而演唱的场合多依附于苗族习俗而存在,而发展,学歌的人也只能在这些酒席间听和学。 图源:嗓嘎 重要价值 1、教育价值:嘎百福的内容与广大苗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密切相关,具有十分稳定的社会基础,是苗族人民进行各方面教育最方便、最重要、最普及的教科书之一。如《可鸟香久》、《玖伊福、仰南和榜榜》、《两兄弟和两姐妹》等歌教育后人要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恳劳动,团结和睦的良好品德。 2、娱乐价值:大多在姻缘活动、亲友聚会、节日等酒席场合演唱。目的是为了活跃气氛,以歌助酒兴,以歌娱人。演唱者坐于桌上端,周围则是“八层人坐,十层人站”,有的学歌、有的听歌、有的凑热闻。精极之外,称赞之声不绝,悲痛之处,哀泣之声于耳。无论是歌手或旁观者,都随歌的高湖而吹呼雀跃,喜笑颜开。通过这些活动,使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充满着欢乐与风趣,从而起到娱乐的作用。 3、审美价值。苗族先民价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根据自身的审美观点,创造了嘎百福。同时,又可从嘎百福曲艺中看到苗族的审美观点。 (来源:药王爷说苗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