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千年的音律,唱起侗族大歌!
摘要: 陆红芝,堂安村寨侗歌、侗布蓝染、手工刺绣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境内,有一座只有160户、822口人的堂安侗寨,这里是中国和挪威合作建立的世界上唯一的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侗族 ...
陆红芝,堂安村寨侗歌、侗布蓝染、手工刺绣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境内,有一座只有160户、822口人的堂安侗寨,这里是中国和挪威合作建立的世界上唯一的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 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距黔东南州黎平县城80公里,坐落在半山腰,上为葱郁的原始森林,下为连绵不断的层层梯田,云雾环绕,百泉喷涌,群鸟清歌,幽静安闲。山寨有10多个寨门,有侗族代表性建筑鼓楼、戏楼,民居全为三层木构穿斗式建筑,古朴和谐,悠然自得。 嬴勇文在2011年至2016年间,任堂安村村长兼堂安生态博物馆副馆长,2017年至今任堂安生态博物馆执行馆长及收集堂安生态博物馆非物质资料和建档,2018年加入堂安侗歌侗戏表演队及弹拉各种侗族乐器。他为侗族民族文化的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而作为堂安生态博物馆馆长助理和堂安村寨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陆红芝,一直以她的实际行动传承着侗族大歌等技艺。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它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陆红芝说道。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 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于是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文艺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生态相关,陆红芝在不断通过她的努力,让侗族民间文化顺利的传承发展下去,打造出一张响亮的堂安侗寨非遗名片! (来源:时代记忆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