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您的位置:黔东南新闻> 要闻>内容

【凯里好声音】贵州日报:黔东南 一步搬到位 过上好日子

2019-4-10 11:49| 发布者: 旅游指导| 评论: 0

摘要: 原文刊载于《贵州日报》4月9日公交车开进凯里市上马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凯里市上马石“新市民”融入新生活。“地砖颜色温馨、墙面平整洁白、客厅宽敞明亮、阳台惬意舒适……”4月1日,走进凯里市上马石移民安置 ...

原文刊载于《贵州日报》4月9日

公交车开进凯里市上马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

凯里市上马石“新市民”融入新生活。

“地砖颜色温馨、墙面平整洁白、客厅宽敞明亮、阳台惬意舒适……”4月1日,走进凯里市上马石移民安置点,搬迁户李花美说起新房子打开话匣子。

李花美的老家在凯里市三棵树镇格细村,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6口人常年挤在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里生活。“搬新家是我们一家人的梦。”李花美说。

为改善居住环境,李花美每天辛勤劳作。然而,一年下来,庄稼的收成仅够一家人生活。

后来,李花美便利用农闲时间在周边打临工,由于文化程度低,又缺乏技能,不仅工资低,还不稳定。

搬新房成了一家人遥不可及的梦。

直到2016年,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李花美一家从偏远的村寨搬到了凯里市上马石移民安置点,搬家梦终于实现。

但是,李花美既高兴又担心。为了打消李花美的顾虑,安置点的工作人员引荐她参加了为期半年的移民夜校月嫂培训。现在,李花美凭借一技之长在爱康医院找到一份月嫂工作,平均每个月收入近7000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安置点内还修建了公共健身器材、卫生服务站、超市、幼儿园和小学等配套设施。“每天看着老人可以在楼下锻炼身体,小孩在家门口上学,我感觉特别满足。”搬迁群众王英望着眼前错落有致的楼房乐呵呵地说。

自2016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以来,凯里市先后投资42.54亿元建设上马石、清江、冶炼厂、白午片区、东出口5个移民安置点,共完成搬迁7000户31000人。其中,全州内跨县级行政区域搬迁2880户13644人。为让贫困群众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成为新“市民”,凯里市把工作做细做实。

凯里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坚决将省委省政府“六个坚持”原则贯穿于易地扶贫搬迁始终,全面落实“五个体系”,做到应搬尽搬,扎实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凯里市按照“普惠性、保基本、标准化、可持续”原则,积极推进安置点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搬迁群众子女入学教育,在5个安置点修建6所幼儿园、5所小学、1所中学,搬迁子女入学率100%,开设社区“四点半学校”,实行3年级以下学生免费托管;完善医疗配套服务,按照标准建成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5个;健全社会保障服务,对未迁户籍的移民户,在原住地享受的政策不变。对原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搬迁户,可向现居住地申请享受城市低保待遇。一次性给予每户搬家补助5000元和每人1500元临时救助。

加强培训和就业服务。凯里市推动实现劳动力家庭一人以上稳定就业。成立凯里市新市民培训学校,下设3个分校、10个实训基地、66个培训点和移民夜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电工、挖掘机、育婴师等技能培训,让搬迁群众能够学到一技之长。全市现有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6851户16102人,已实现就业创业6851户14653人,劳动力家庭户均就业率达100%。

扎实抓好社区文化建设。通过以感恩教育为统领,推进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智志双扶”活动,提升群众发展内生动力,增强“新市民”的社区归属感。

加强社区综合治理,提升移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通过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积极探索建立完善与安置规模相适应的社区治理体系,通过“社区+综治+党建+警务+服务”工作模式,运用大数据功能推动“平安智慧小区”建设。

加强社区基层党建。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覆盖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健全安置点党组织体系;同时优化配置安置点干部队伍、完善安置点党建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来源:贵州日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