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晨雾氤氲的古树丛林,沿途湿润的空气浸透着草木的清新。青山环抱之中,鼓楼、村寨映入眼帘。寨内屋舍俨然,偶尔几名着侗族服装的妇女挑着菜从我们眼前经过,耳边响着溪流穿寨而过的潺潺声。天空那么近,白云挂在树梢,宁静而又生动。这就是印象中的龙江。(文:曾令莲 图:鄢从龙) 龙江,当地人呼其侗名“弄歹”,即大山深处的宝地。与“最后的枪手部落——岜沙”毗邻而居。春有油菜花铺就五彩霞;夏有稻禾似碧罗翠衫;秋有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冬有云雾缭绕似丹青泼墨。龙江村在四季美景如画中遗世而独立;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中静守着它独特的味道。 天下烧鱼第一村 烧鱼,是从江苗、侗、壮等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美食,许多游客为此慕名前来。当宾客而至,从江当地人民定会以此作为一道特色菜热情招待八方来客。虽都是一样的佳肴,但各个地方的烧鱼都带着各个地方的特色,做出的味道也不尽相同。被誉为“天下烧鱼第一村”的龙江村所做出的烧鱼也自是与众不同。当你一进入龙江村寨的路口,就会看到红色的两根柱子上,横列着“天下烧鱼第一村——龙江村”几个醒目的大字,仿佛是在告诉我们,你将会在龙江村享受到一顿美味无比的佳肴。 龙江村在贵州甚至在从江的旅游景点中,名不见经传,到目前为止,还不被多少外地游客所知,是以一进入村寨,给人的感觉是宁静而朴素的。如果你想品味这正宗的烧鱼,你就得跟着当地的人们走进田间地头,体验一回农家乐事。鱼是稻花鱼,长年生活在稻田、荷塘。鳞片淡而金黄,肉质肥美细嫩,天然而又营养。每当春暖花开,或是稻禾飘香,当地的人们都会以独特的方式畅享这一道独特的美食。 制作烧鱼的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首先是捉鱼:这真真是一个有趣的环节,开一片田,在田坎的一角挖一个缺口,田水顺势而流,待田里的水快放干时,里面的鱼便成群地显露出来。这时候,你只要撸起袖子,挽上裤腿,踩进泥里摸上一遭,不出一顿饭的功夫,鱼儿便在竹篓里活蹦乱跳了。这种收获的满心欢喜并不亚于饱享一餐丰盛的美食。 接着是烧鱼:选一处开阔的野外,或是草坪,或是稻秆成堆的旱田。天为罗盖地为毯,远山、房舍、人间美景皆入眼帘。烧一堆旺火,把鱼穿在竹片上,架火而烤。待鱼身焦黄,肥滋滋地冒油的时候,稻花鱼的香气就扑鼻而入了。 最后就是拌料:在从江的大自然宝库里有着许多不为外人熟知的天然美味野菜。折耳根、野葱随处可见,拌烧鱼少不得这两样。除此之外,蚂蚁菜、鱼鸟、红背菜、小叶韭菜、瑶人菜、苦蒿等不下十种,将其洗净,拌在一起,剁上细细的青、红辣椒,洒上椒盐,拌料就此成了。几乎不费什么成本,皆可在田坝、路边、河沟撷之,天然新鲜,芳香浓郁。夹一块烧好的鱼肉,裹一团拌好的野菜送入口中,舌尖的味蕾便感受到甜的、香的、荤的、素的伴着微辣的感觉传入到周身所有的感观细胞。妙,实则是妙不可言。 龙江村之所以被誉为烧鱼第一村,仅在烧鱼和拌料的两道工序上就下足了功夫,当地村长告诉我们,烧鱼讲究火力,不能在火上慢烤,这样鱼肉会在炙烤中失掉水份,变得干而糙。需烧一堆大火,然后将鱼放在旺火之中,待熟到九成就拣出,这样的鱼肉就会更加细嫩肥美而多汁。拌料以野菜种类多为其特色,细数起来,可作烧鱼拌料的野菜就有30多种,被称为“百草药”。其中,小野毛辣果是必不可少的,在火里烧熟,与其它野菜一起搅拌,更是增加了食物的鲜味,与鲜美的稻花鱼搭配相得益彰。 如果你来到龙江,品着地道的烧鱼,呷一口当地人自酿的米酒,在美食与舌尖的碰撞中,在融融的欢声笑语中,你便会恍然感受到“居山岂为山,只爱此中闲”的世外桃源之乐。 探寻吴勉的足迹 在侗族,有一个神一样的人物——吴勉,他是世代侗族人民心中的王。他作为神一样的形象,和着岁月的风沙,经久不衰。 只要有侗族人民的地方就一定会流传着侗王吴勉的传说,据史料所述,吴勉是明朝初年反抗明朝暴政的起义军领袖,被侗、苗少数民族人民拥为“铲平王”。他的英雄事迹被侗族人民世代传颂。时至今日,他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已如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 在龙江村,只要一说起吴勉,人们不免也会自豪地说,龙江有一个打石窝,有一棵石上树,那是吴勉留下的印记。 传说,当年吴勉赶着一堆石头顺着河水经过此地的时候,遗落了一个饭篓,饭篓落在地上,便变成一个中间一个石窝,形状如饭篓的巨石。自此,龙江年年稻禾丰收,米粒饱满,糯米更是香甜扑鼻。另一个传说,当年吴勉称王后,曾在此地将一棵枫树苗立于一块巨石之上,说,如树苗能活,则我死,如树苗死,则我活。结果,小树苗立于石之上活了。次年,吴勉兵败就义。 传说之中总擦不掉历史的痕迹,也深深饱含着淳朴的劳动人民对自由与幸福的追求和向往。当我们走在龙江的阡陌小路,便仿佛沿着吴勉的足迹走进了历史的画卷。打石窝已被新修的道路所掩埋,而石上树还在。顺着龙江村的一条山野小路漫步,沿途无数黄色的花、紫色的花,仿佛是天空遗落人间的星光,在四月的微风中变得生动而迷离。一条溪水无声地流淌,蜻蜓掠过草尖,草尖轻含露水,露水晶莹欲滴,一派宁静而祥和构织了春天的温柔。就在一条溪流边,我们寻到了那棵据说当年吴勉栽下的枫树。枫树带着古老的沧桑静静地立在那里,只见几块巨石平躺于树的根部,根须透过石头深深地扎进泥土里。树上寄生着不知名的藤类植物,缠缠绕绕已为一体。我们在感叹人们创造故事的丰富想象力的同时,更不由地感叹于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及万事万物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 其实,何在乎故事的真假,“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古歌古韵在龙江 来到从江,你会发现仿佛是走进了歌的海洋,侗族大歌如天籁之音,苗族山歌似情意缠绵,敬酒歌比佳酿更醇。在龙江,我们寻到了古歌古韵的传承。 对于侗族人民为何如此爱歌会歌,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侗家人只会讲话,不会唱歌。山鸟告诉人们,天上有一株歌树,山鸟常常偷听、学唱,但是所学的不全,有头无尾,有尾无头。为此一位侗家后生四也提议亲自上天采歌种,于是山鸟背着四也一行人到了天上,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最后终于将歌采回了侗寨。从此,侗乡处处一片歌声。 侗家的歌种类丰富,或摹拟自然界虫鸣鸟叫,或歌唱四季,或传唱故事。自古以来,这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就靠着歌声一代代地传述着它们的历史。所到今日,依然有很多叙事歌被完整地传承了下来。龙江村的歌师告诉我们,他们传承下来的有上百首叙事歌,从开天辟地到解放后,包罗万千,可谓光是一个故事就能唱上三天三夜。当说起他们的侗歌的时候,龙江村人的脸上无不带着自豪和骄傲,在他们的心中,这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就是他们的根,是他们心灵深处的寄托。 龙江村,存在于重峦叠翠之中,远离在城市喧嚣之外,如果你已来到岜沙,龙江无疑将会是你下一站的难忘之旅。 (来源:神秘从江) 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