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凯里:百岁老人话赶场
摘要: 水泥公路修到了苗家寨,赶场天,104岁的苗族村民顾海保却喜出望外……6月15日,阳光灿烂,她伫立在家门口,左手拄着拐杖,右手倚木屋与砖房结合处的不锈钢栏杆,凝望操场上的乡亲、车辆,来来往往,去邻镇旁海赶场, ...
水泥公路修到了苗家寨,赶场天,104岁的苗族村民顾海保却喜出望外…… 6月15日,阳光灿烂,她伫立在家门口,左手拄着拐杖,右手倚木屋与砖房结合处的不锈钢栏杆,凝望操场上的乡亲、车辆,来来往往,去邻镇旁海赶场,十分艳羡。 白水村自然风光。杨仁海 摄 “身体好,什么都想做。”顾海保一口苗语,“两年前,我还在家编制鱼篼呢,一年做七八个,孙子开面包车带我去旁海街上摆地摊。” 顾海保欣喜说:“鱼篼,一个卖二三十块,听说现在卖到四五十了。” 104岁的白水村村民顾海保在家门口守望赶场。杨仁海 摄 “现在党和政府把路修通了,找点钱不是很困难,你不晓得,我以前苦得很呀。”顾海保回忆起以往的日子,话刚说出口,泪水就润湿了眼角。 顾海保出生于1915年4月11日。她回忆说,自己两岁那年,父亲在台江县台盘乡平水村家里去世。于是,随母亲改嫁到凯里市凯棠镇养小村。后来嫁到本镇白水村别格寨,住土坯茅草屋,煮饭用土罐罐,点松油柴,不够饭吃,推手磨磨麦子、苞谷……虽然家庭贫穷,生活艰难,但一生生育了6个儿女,现在已有儿孙30人,五世同堂。 顾海保高兴地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富强了,我们也富裕了,你看,屋里的电视、冰箱、洗衣机,好多小电器我都叫不出名字呢,外边院子里还有农用车、小车,赶场都不用再走路了。” “坐车,一下子到旁海了,虽然我有点晕车,闭上眼睛,不敢看外面,但是感觉得到很快的。”去年,摔伤左脚的顾海保感触至深。 104岁的白水村村民顾海保在家门口话赶场。杨仁海 摄 说来说去,顾海保又说起赶场的事来。 过去赶场,自己从村里去凯棠7里、旁海16里、台江县革一乡30里,翻山越岭,走羊肠小道,饱受了不通公路的苦头。 深秋的一天,顾海保卖蓑草(龙须草),半夜三更起床,打火把,挑一挑蓑草,七八十斤,高一脚矮一脚,走在黑漆漆空朦朦的山路上,艰难地赶往旁海供销社,排队两三个小时,收购价100斤3元,换些食盐、火柴、煤油,天黑才回到家。 那些年集体上公粮,顾海保挑谷子,奔跑在山路上,汗水滴进眼里,辣得看不见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在旁海赶场山路上, 白水村副主任张志能比划路宽。杨仁海 摄 听了这些故事,笔者十分动容,邀约白水村当年牵头修公路的两名“元老”一道体验旁海赶场。一路上,两名“元老”也向笔者讲述起过去赶场的艰辛。 车刚驶出村口,突然,白水村副主任张志能叫停,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且比划说:“这路刚好放得下两只脚,挑东西换肩都要找个宽的地方,才换得起。” “搞生产队的日子,有一个村民挑着麦秆草,在转弯处让路,双脚一滑摔倒路坎脚。”退伍军人、老党员张保政接话茬,说,下雨天,走的人多,泥巴浆浆,穿草鞋浸泡泥水,滑老火。 车辆穿行于半山腰上,环顾四面,满是高耸的石山坡。 白水至掌甘水泥公路。杨仁海 摄 经过白水洞段,张保政说,打炮眼,村民一钢钎一棒锤,专门请爆破员放炮,炸开石山,打通公路。 夏日,白水村集中修路,村民早上用树叶编制的草帽,到下午就可以点火烧火。水井干涸,一个组一个人要到一公里远的山脚下挑水供大家喝……如是克服重重困难。 白水村公路是怎样修成的? 清水江畔的旁海集镇。杨仁海 摄 1997年,白水村村民投资投劳修通毛坯公路。 “这公路从白水至掌甘,宽4米,长3.5公里,一共修了5年时间。”张志能感叹说,通过村民自发、村“两委”组织的方式,在政府资助下,每户集资300元,把公路平均分到各自然寨,进行抽签,农闲时,群众集体出工。 “路通了,我们村的车子、砖房,像春天生笋子一样。”张志能扬眉吐气。 2015年,白水村实施村村通硬化水泥路。 2017年,白水村全面实现公路“组组通”硬化路。 如今,白水村便捷平坦的水泥公路,贯通抱杆松、大田、烟友、羊油、别格和小白水自然寨,圆了深山里450户2298人世世代代通达山外的梦想,奔向脱贫致富路。(杨仁海) (来源:凯里市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