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凯里下司镇铜鼓村:多姿多彩的苗族文化孕育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2019-6-26 10:55|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582|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铜鼓村全景下司镇铜鼓村是凯里市最大的苗寨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铜鼓村群众积极传承民族文化,并不断发扬光大,把整个村寨打造成被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成为了下司古镇景区一个风情浓郁、文化 ...

铜鼓村全景
下司镇铜鼓村是凯里市最大的苗寨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铜鼓村群众积极传承民族文化,并不断发扬光大,把整个村寨打造成被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成为了下司古镇景区一个风情浓郁、文化多彩的旅游景点。
“铜鼓村”村名的由来颇具神秘色彩。很早从前,铜鼓寨为赵、王两大家族组成。由于这两大家族为苗族内部的“哩家”和“哥家”宗支,所以人们在苗文化寨名上都称它“哩哥”(音译),即“哩”和“哥”合成之意。

传说,当时的“哩哥”这寨子里有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丈夫叫“告假发”(音译),妻子叫“吴皮道”(音译)。但是,他们在婚后的许多年里,却一直没有生育。因此,特别希望做一件大善事以向上苍祈求儿女。
一天,“吴皮道”对“告假法”说:“我们该办什么好事呢?让天地赶快赐给我们儿女呀”。“告假法”想了想说:“那我们跳铜鼓舞吧,为大家兴起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
于是,二人向十里八乡放出话,即到新春时,将买来一口大铜鼓,并杀猪宰牛,祭祀祖宗,招待各方客人。
闻此消息后,这一天,四乡八寨的苗家人纷至沓来,欢聚一堂,兴高采烈。大家敲鼓吹笙,唱歌跳舞,沉浸在狂欢的海洋中。直到第三天的五更时分,尽情的人们才渐渐散去。
果然,当笙歌散去之后,夫妇二人在收拾场地时,竟在鼓场里捡到了一个可爱的男婴,真是喜出望外。
从此,每到新年,当地人都会在这里举办热热闹闹的跳鼓活动。大家认为,只要到这里跳过鼓,就会人丁兴旺,子孙繁荣。渐渐地,“铜鼓村”这个村名就产生了。


在铜鼓村,至今还流行讲苗语,保留有搭桥节、晒书日、吃新节、闹冲节等传统节日和游方、提亲、拦门酒等习俗,流传有酒歌、情歌、古歌、开春歌等民歌,保留有刺绣、织锦等工艺美术,妇女都穿戴苗族服饰、打扮苗族头式造型,苗族文化氛围浓厚。
自元明时期以来,铜鼓村人就讲究穿着,其服饰具有长服、大袖、大领、大肩围、短裙和打绑腿等宽松的特点。其中,男女便装均较为简朴,男上装为左衽上衣和对襟上衣以及左衽长衫三类,下装一般为裤脚宽盈的大脚长裤;女便装上装为无领胸前交叉上装,下装为百褶裙。后随着社会发展,男女服饰都受到相应影响,其中,女性穿着仍然追求华丽和繁琐,银饰品、丝绸等被广泛应用到服饰和头饰上,形成着盛装时头顶盘发髻、插银簪,身穿百摺裙、花衣、花围腰、绑腿、花鞋,头戴银冠、银角、银雀和银梳等,在整体上形成婀娜多姿、耀眼眩目、雍容华贵的特征。


铜鼓村妇女在绘画

铜鼓村很多女性掌握苗族刺绣技艺,其在技法上有平绣、绉绣、破丝绣和数纱绣等。其中,平绣针法为单针单线,线条流畅,针脚排列均匀,丝路平整,布局合理,清新明丽;绉绣为先将与绉绣中相同的辫带,按照剪纸图案,由里向外将辫带呈左右或向前后摆平环绕,用针将其固定,辫带走向明朗,有一定规律性;破丝绣为将彩色丝线以手破分成多股埸细的丝线,可绣出具有渐变过渡色和各种复合色的效果;数纱绣为根据自制土布的经纬线,采用平绣的针法绣出呈几何形纹样的各种图案。在这些技法中,又分有若干的针法,使用不同的技法和针法,就可形成不同的构图风格,而一件绣品往往需要多种技法来完成。经多件绣片采用贴花、粘花和补花等手工工艺与服饰布料结合后,便成为多种刺绣技法的集合体。此外,刺绣还借助色彩的运用、图案的搭配,达到视觉上的多维性。
铜鼓村妇女还掌握织锦技艺。苗族织锦的织造,分有“素锦”和“彩锦”两大类。其中,素锦多以黑白为基调,采用通经通纬法,蓝底起白色图案。铜鼓苗族织锦属“素锦”,工艺十分复杂,操作者面对数千根细丝线,必须采用数纱挑经、露纬起花或断纬起花的功夫。其特点为本色经细,彩色纬粗,以纬克经,只显影纬而不露经,图案以几何纹为主。织出后,色彩淡雅,纹样清晰,古色古香,为苗锦中极品。


游方是铜鼓村苗族未婚男女青年一种公开的社交活动,又称“摇马郎”。通过这一方式,交结异性,选择伴侣。在村寨侧面的山坡上,有专供青年人谈情说爱的公共场所,叫“游方坡”。求爱者为来自外寨子的男青年。夜间,当男青年们来到“游方场”后,先是通过“吹木叶”“吸口哨”和“吹夜箫”等方式发出信号。当寨子里的女孩子们听到后,便三三两两聚集而来。双方相会后,先是相互认识,继而是对歌、摆谈等。整个活动人数较多,通宵达旦,情歌呼应,此起彼伏,气氛活跃。
铜鼓村素有“对山歌”的口头文化风俗,其通俗易懂、语言简洁、押韵比兴、委婉动听,或倾诉男女爱情,或激发劳动热情,或表达伤心悲情,或抒发幸福喜情,内容涵盖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山歌的调子一般固定不变,歌词却可变化,多为五言体,且四句一段,结构短小。一般是见景生情,随感而发,即兴演唱,朴实自然,曲调扣人心弦。

每年的农历六月六,是龙王的“晒书日”。这一天,铜鼓村人都有将新衣服、盛装和寿衣等翻出来晒太阳的习惯。人们认为,这一天晒过的衣服不会发霉,也不会生虫,故有“六月六日晒衣物,不怕虫咬不怕蛀”的说法。
吃新节又叫“新禾节”,是铜鼓村群众为庆贺丰收而举行的一个传统农事节日,至今流传,时间在农历“小暑”到“大暑”之间,多在七月十三日举行。该节以早稻成熟为标志,即农作物成熟或农作物即将收成期间,且多选择在“卯日”。节日持续三天,即于卯日前一天,每家都煮甜酒、杀鱼、杀鸡、杀鸭,为节日作好准备。到过节当日,清晨时还需到水田里摘取3 到5 或7 串已抽穗且颗粒饱满的糯谷穗回家,剥开若干新米粒后,洒于正蒸煮的糯米饭上。然后,又将糯谷穗挂在神龛上,再将鸡、鸭、鱼等物品放在神龛上祭祀祖先。完毕,全家人按照长幼辈分而入座就餐。
吃新节源于一个远古传说。据传,在经历一场特大的洪灾后,地面上没了稻谷。苗族祖先“姜央”便派手下的“告先”拿出地上的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宝兽,去天上换取稻谷种。谁知,当中一波三折,遭到雷公拒绝。最后,“告先”在谷子成熟时,只好派上一条狗上天偷取。但当偷得稻种时,狗却被天兵们追打掉进天河中。这时,聪明的狗在游过天河时,将尾巴露于水面,终于带来九粒幸存的稻种。从此,人间又有金黄的稻谷。这个取得谷种的日子,正是古历七月卯日。于是,人们将这一天定为“吃新节”,以示纪念。

“闹冲节”是铜鼓村的一个独特节日,即每年农历二、三月间的第一个子日和午日举行的一个隆重盛会,为早期社会遗留下来的一个集体性游春交流活动。民国《麻江县志》卷五“风俗”云:“(北区河外苗)二月子、午日,男女盛装会于钉耙山(地名)及翁约冲(地名),名为“玩冲”。
每年农历二三月间,铜鼓村都要举行“闹冲节”活动,活动内容有斗牛、斗鸡、斗鸟、篮球、山歌、广场舞、书画等比赛。来自各个村寨的青年男女都集中在“丛把伞”这个地方,尽情参与自己喜爱的活动,对唱“开春歌”和“情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挑选意中人,然后相送回家,互增纪念物,建立情侣关系。
相传,古时侯这里森林茂密,苗族先民们在密林中艰难地开出了几块田地,又好不容易才种上庄稼。可是,当时的鼠害十分严重,人们每年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农作物,都被那些老鼠给糟踏了,损失惨重。
于是,有人倡议大家在农忙前都到山上去,不仅要开展三天的唱歌、斗牛等“闹”的活动,而且要求所有参加“闹”的人要闹得热闹、闹得有气势,要闹得老鼠们不得安宁,无处藏身。就是说,这里所谓的“闹”,就是“闹腾”、“喧闹”、叫别人不得安宁之意,有如孙悟空大闹天宫和五鼠闹东京的“闹”;这里的“冲”,则有“驱赶”、“驱逐”、将别人冲出自己的领地之意。
果然,这一闹一冲,还真管用,对猖獗的老鼠们来说简直是沸反赢天、满山风云,无不被吓得慌不择路,逃得无影无踪,田地里的庄稼丰收了,人们日子好过了。从此,这一倡议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一代一代沿袭下来。
铜鼓村人天生喜爱唱歌,“饭养身、歌养心”。村里的苗族古歌,作为一种以创世神话为主要内容的诗体,至今流传,歌师们可唱上几天几夜乃至十天半月。历史上,由于苗族没有文字记载,因而古歌主要保留在口耳相传上。演唱时,有着比较严格的禁忌。一般来说,大多在祭祖、婚丧、亲友聚会和节庆等重大场合时演唱。演唱者多为中老年人、巫师、歌手等。演唱气氛庄重肃穆,怀揣敬畏之心。而在经常性的酒席上,有时也经常演唱。演唱时,分主人和客人双方对坐,采用“盘歌”形式一问一答,调子雄壮而苍凉。
苗族板凳舞是人们走亲访友时,妇女们在酒后随兴而跳的一种民间舞蹈,在铜鼓村至今盛行。舞蹈时,场地不限。因其伴奏乐器为板凳,即以左右手上的两根小板凳互相击打发出节拍声,众人随之而舞。其鼓点多采用3/4 拍节奏,且动作大方夸张,场面壮观激扬,表现出粗犷豪放、热情好客的性格。其跳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一名妇女负责敲击板凳,其余妇女围成一个大圈子,并用双手随着节拍拍手,双脚也同时随着节拍而跳,且边舞边唱。众人时而聚拢,时而散开。如舞场放在木楼上,舞者们的脚步与楼板之间就会发出“咚!咚!”的响声,众人情绪更加高涨。所唱之歌,内容根据酒宴主题随兴而编;另一种是所有舞者都持有板凳共同击打,且同时围成大圆圈转跳。跳舞时,裙子飞扬,节奏热烈,酣畅淋漓。

铜鼓村斗牛场景

苗族斗牛是铜鼓村一项悠久的传统民俗活动,在寨边设有专门的斗牛场。每到斗牛节,上百名牛主牵着水牯牛云集而至,分待四周。先是按照参赛斗牛的胸围大小,分“轻量级”“中量级”和“重量级”三个组别。待首战双方牵着斗牛绕场一周“踩场”过后,斗牛赛宣布开始。开斗时,两条牛瞪着血红双眼,怒目远视,继而在牛主放开绳索后飞奔对撞。接着,便进入激烈的对打阶段,四只顶角不断寻找对方薄弱之处。当双方势均力敌、难分上下时,相持可达十多分钟以上。最后,决出的牛王,昂首于场,由主持人给戴上大红花,继而由主人牵着绕场一圈,向观众致意。
铜鼓村的斗牛文化底蕴深厚。其中,仅在斗牛挑选上就有一整套严格章法,即需从牛的全身、前身、后身、四膊、四脚、蹄爪、皮毛、牛旋、头、眼、角、尾巴等几十个部位仔细辨别。如在体型上,肥大、壮实、矮墩、身躯直长(竹筒身)、胸部宽大、走路有劲、挺胸抬头的牛,肺活量大,无畏惧感,有力能打;在牛角上,分有窄角、宽角、长角、短角、朝天角等类型。

铜鼓村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孕育了书法、绘画等艺术,并不断得以传承发展。
铜鼓村三组农民孙仕荪,他小时候家庭生活宽裕,新中国成立前读过私塾,书法写得很好,每年都写春联卖;六组赵天方、赵天仁和八组赵元波等农民,都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村里乡亲的大凡好事,都是他们帮写对联。现在,铜鼓村很多农民还利用农闲和生产之余,自发学书法、练书法,传承书法艺术。其中,该村二组41岁的农民王帮华,近20年来,每天忙里偷闲地练习毛笔楷书,其用笔端庄舒朗,涵蕴丰富,结体严谨自如,意态多方,沉雄中多有飘逸之感,潇洒中更具清劲之姿。每当春节临近的时候,他每个赶集日都到下司街上摆地摊写春联、卖春联,现场写的春联供不应求,最贵的卖到50元一幅,小幅的春联也卖到10元一幅。现在,凯里市区的一家装裱店还代销他的书法作品,每幅卖100元至500元不等,已经卖出了20多幅。
在村里文化人的带动下,铜鼓村很多人都喜欢上了书法,农闲时经常聚在一块谈文弄笔,挥毫泼墨,切磋书法技艺,交流创作心得。全村的对联,基本都是村里人写的。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村里就很少有人上街买春联。目前,全村有30位村民写得一手好钢笔字,有10位村民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他们被当地人誉为“农民书法家”。
铜鼓村人能歌善舞、心灵手巧,在染织、剪纸等传统民间艺术上有着深厚的底蕴。二十世纪70 年代,村民赵元桥爱好绘画,加上得到麻江县文化馆长、美术艺术家戴聚一指导,绘画水平不断提高。后随着旅游业发展,全村要求学习绘画的村民越来越多。1978 年,戴聚一因势利导,在铜鼓村开办首届农民画培训班,培养出一批学员。1980 年,赵元桥被邀请到北京参加民族文化艺术展,引起轰动。1983 年,全村共有10件作品入选“全国农民画展”。随后,《太阳和月亮》、《回娘家》、《苗族板凳舞》等13 件作品被中国民间美术馆收藏。
铜鼓农民画是一种民间通俗绘画,即铜鼓村农民根据自己对身边事物的认识,大胆运用夸张变形艺术手法,“将笔视为绣花针、将颜色看作花线、将纸当成绣花布”,随心所欲地创作出来,与学院派和专业派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画种。其画风奇特、俗中见雅、拙中见美、色彩鲜艳、民族风格鲜明、乡土气息浓郁。其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早已步入艺术殿堂,扬名画坛。1991 年6 月,铜鼓村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2003 年10 月,时任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到铜鼓村视察时,题词“艺术之乡”。
铜鼓农民画的特点是将苗族刺绣、蜡染、雕刻等传统民间美术的造型和手法,应用到纸上的绘画中,从而形成新的现代民间画种,表达农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其创作题材包括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宗教信仰、社会风貌、节日活动和生活场景等,内容纯朴自然,亲切温馨,手法夸张、变形得体,粗犷奔放,不讲章法,在用色上也有着很强的随意性,主要有红、黄、蓝、白、绿、土黄和湖蓝等,整个画风不受时空的限制,也不受外来因素束缚,形成自由、强烈、抽象、奔放的特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

王帮华与铜鼓村村干部在交流书法技艺

王帮华的书法作品

从1988 年起,黔东南州政府将铜鼓村列为以观赏农民画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使其与旅游经济接轨。铜鼓农民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艺术价值,吸引着成群的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观赏,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村民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每幅画多则数千元,少则几百元,全村通过农民画每年收入30 万元左右。自2016 年起,铜鼓农民画入住下司景区和“苗妹非遗博物馆”,让游客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购买。
自2000 年以来,铜鼓小学将本村民间绘画纳入美术课教学计划,开设了1 个“民族特色绘画班”,聘请本村农民画家赵元桥授课。到2017 年,铜鼓小学已有8 名儿童共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金奖5 个、银奖27 个、铜奖32 个。
目前,铜鼓村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农民画家,有1人为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5人为贵州民间绘画研究会会员。全村共有70 多位农民画家的3000 多件作品先后赴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乌拉圭、阿根廷、台湾、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共有200 多件绘画作品获得国家和省、州各类奖项,共有20 多件绘画作品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共有3 件作品入选中国第一届艺术节展览,共有100 多件作品在国内外各级报刊上发表。其中,赵元桥的作品《斗牛》被编入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3年初审通过的小学一年级美术教材;杨文秀的作品《苗岭香炉山》被日本制作成明信片发行;陈其林的作品及传略先后被载入《世界美术大典》、《国际书画家全集》、《海内外书画名家精品集》和《全国美术书法民间工艺大展选集》等辞书。
分割线
来源:秘境黔东南 顾荣华 蒋建民 
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