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的美丽蝶变——榕江县寨蒿镇高赧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奔富路侧记
摘要: 黔东南新闻网讯 “跟以前相比,村里变化真的太大了!”近日,榕江县寨蒿镇高赧村村民看到村里的变化,大家都在发出感叹。高赧是一个侗族村寨,距县城65公里,村里交通闭塞,是一个深度贫困村。近几年来,该村党支部 ...
黔东南新闻网讯 “跟以前相比,村里变化真的太大了!”近日,榕江县寨蒿镇高赧村村民看到村里的变化,大家都在发出感叹。 高赧是一个侗族村寨,距县城65公里,村里交通闭塞,是一个深度贫困村。近几年来,该村党支部带着村民谋发展,村里从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精神面貌,到村里的产业发展、群众收入、群众满意度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赧村发生了美丽的“蝶变”。 村寨旧貌换新颜 夏日,沿着修整一新的通村通组路,走进高赧村,只见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各种物件摆放整整齐齐。村里实施“十户一体”工作“模式”后,村里群众自觉性不断增强,平时大家都自觉遵守环境卫生规则,保洁意识不断增强。 从村里的各条小道望去,整个村子与周边的树林互相掩映,煞是好看,绕过水泥路,走到村子对面,一排排整齐的古老木房沿着山势顺势罗列,让人流连忘返。 经过几个山头,一湾湖水突然出现在眼前。湖面迂回曲折,湖水澄净,这是村里新办的休闲山庄。“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山。”村支书杨正伟说,“几年前,这里没有管理好、环境很差、污水横流,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硬化路。现在全民参加,大家自觉,环境好了,人的精神面貌自然很好。”现在前来这里度假游玩享受自然风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乡风文明促和谐 以前的高赧村,不仅环境差,而且民风浇薄。每到评“低保”的时候,村民们往往争得不可开交。村民不以贫困为耻,反倒争着抢着要当贫困户。在入村的路口,张贴着一副很显眼的标语——真是贫困户,大家来帮助;想当贫困户,很难有出路;争当贫困户,永远不会富;抢当贫困户,吓跑儿媳妇。这条接地气的标语,是村里与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针对这种现状特意“定制”的,在村里既能起到警示作用,又让大家互相监督,互相学习。 村民民风不会因为一条标语而改变,但这条标语却也真正唤醒了村民的良知。在村支部和同步小康工作组的带领下,高赧村积极营造“勤劳俭朴、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讲究卫生、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的道德氛围和良好的村风民风,帮助村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村党支部每月开展“文明家庭”“卫生庭院”评选,每半年开展“敬老爱幼”“勤劳致富”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如今,村里已形成见贤思齐、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呈现出家富村美人文明的和谐景象。 同步小康第一书记杨文学说,村里现在建起了一支志愿服务队,每周一无论刮风下雨,雷打不动坚持清扫垃圾,积极开展各项义务劳动。服务队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现在的20余人。 团结奋进增合力 无论是村容村貌的改善,还是村风民风的转变,其实都离不开基层组织凝聚力的增强。 “以前村里开大会,经常出现在会上吵架的情况,又一次评‘低保’,大家都挣得面红耳赤。”杨正伟这样介绍到,以前通知党员前来开一次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求要有伙食,没有伙食就不来。”这样的基层组织自然无法赢得百姓的信任,导致工作难以开展。 针对这样的情况,第一书记带领村党支部以“强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思路,不仅自己带头发展产业,还把微党课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同时积极启动“贫困户强产业”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要求党员们根据县级每年开展的“晒比评述”工作方式方法,村里也开展晒计划、学文件、比成绩活动。 如今,村里还建立了一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志愿进行矛盾调解、信息排查、安全巡逻,以点滴行动展示先锋模范作用,支部带领群众一起发展种桑养蚕270亩,覆盖贫困户122户700人,香猪养殖80多头、山羊200多只。2019年,发展天门冬种植400亩,实现贫困户全覆盖。 基层组织凝聚力强起来了,老百姓的信任感回来了,工作自然好开展了。如今,镇党委对村“两委”班子进行测评,群众满意率从过去不足60%上升到100%。 村党支部与同步小康工作组的苦干实干,营造了干部带着干、群众一块干、越干越有劲、共奔小康路的氛围,高赧村正在发生美丽嬗变。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