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里古城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西南边沿,南与黎平县敖市接壤,是中国与挪威王国国际合作“贵州生态博物馆群”之一和贵州省重点建设的文化古村镇之一,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古城始建与明代洪武18年(1385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明清“调北征南”、“屯田戍边”形成的重要军事城堡,现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规划布局和民居建筑群。 永乐二年(1404年)修复,为泥土夯筑,天顺元年(1457年)用卵石框边,形成现有风貌。全城分东南西北四方城片,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 东门名“清阳” 南门名“正阳” 西门名“迎恩” 北门闭而不开,在东北角设一隐蔽便门供出入,另有地道通往城外。 城门设置采用“勒马回头”式,明通暗塞,暗通明阻,虚实结合,暗设机巧。城门上都立有戍楼,架设炮台,康熙年间改为“鼓楼”祀神。城内设有环城路,环绕全城。 清《龙标志略》称,古之隆里,“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这座由本地土著居民和外来屯军人员及其后裔共建的戍边重镇,规模之大,人烟之旺,由此可见一斑。现在,历尽沧桑的隆里古城,作为军事驻防单位的威严已不复存在。昔日边陲政治经济文化的小中心地位也在世事更叠中发生了根本变化。但作为一座古代集图腾、宗教、历史、现实于一体的典型城堡,仍完整地保存至今,这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极为鲜见的。 城中规整而错落有致的古街 古楼 古宅 古祠 古桥(状元桥) 以及古碑、古庙仍完整无损地向过往的人们讲述着过去的繁华和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存理念。 古城内的民居排列有序,大量具有精湛营造工艺的明清时代的四合院和民居建筑较完整地保留下来, 其楼舍皆为三间两层填封火墙式,上着青瓦兽脊,中间勾勒宝顶,两侧山墙翘角凌空。民居平面布置自外而内,为前屋、正屋、后屋格局排列,房屋均与四合天井相接,天井两旁为厢房,二楼为居室,院院相连结合为二、三进四合院落,后院种菜或栽花。所有房屋均为砖木结构,堂屋镂空雕刻鱼虫鸟兽,惟妙惟肖。 宅居均高出街面约1米,门前为三步青石台阶,两侧设护座石,大门均八字门,门框上方是匾额,彰显主人的郡望、名望或家风。室内家具装饰典雅,设有神龛、桌椅、撑凳等。现有古民居以陶家院、科甲第、书香第、宗祠等最为具典型。 唐天宝七年(748年),“七绝圣手”王昌龄因一首赋开罪朝廷,被贬为龙标尉。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句。古往今来,隆里人对仕途多舛的王昌龄充满了同情,对他的学识才华充满了崇敬,对这位“诗家夫子”寄以永久的怀念之情。 相传王昌龄到谪迁地后,遂传教授学,以变风俗,并写下大量的诗作,其中《送崔参军往龙溪》,有“龙溪只在龙标上,秋山孤月两相向”。其脍炙人口的《龙标野宴》云:“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诗中抒发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后人追慕其精神,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修建状元桥以示纪念,在龙标山麓、龙溪河畔的“状元墓”、“状元祠”、“状元桥”、“龙标书院”等古迹,就是隆里人对王昌龄寄以怀念的文化古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