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您的位置:黔东南新闻> 要闻>内容

【解读】凯里市城市规划建设及风貌控制导则(三)

2019-8-14 09:37| 发布者: 旅游指导| 评论: 0|来自: 时政凯里

摘要: 编者按  近年来,凯里市十分注重城市规划及风貌管控,注重将民族文化、山地文化、自然风貌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城市中彰显出的浓郁民族风情使得凯里市成为全国辨识度最高的 ...
编者按
  近年来,凯里市十分注重城市规划及风貌管控,注重将民族文化、山地文化、自然风貌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城市中彰显出的浓郁民族风情使得凯里市成为全国辨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并先后荣获“中国民族优秀建筑之乡”“中国生态魅力城市”“中国特色民族风情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为进一步凝聚全市齐抓共管,全民参与、全民支持的强大合力,着力抓好凯里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塑造管控好城市的整体风貌,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打造新时代宜居宜业宜游的“苗侗明珠·山水凯里”的城市品牌。凯里市融媒体中心官方微信将陆续解读《凯里市城市规划建设及风貌控制导则》,切实为凯里市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有序推进城市规划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敬请关注!

  第九条 城市街区风貌控制引导
  9.1凯里城市街区风貌导控应遵循“小尺度、围合式、功能混合”的原则,在山水生态格局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路网结构和道路尺度,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开放空间,创造富有活力的城市街区。
  9.2小尺度街区
  9.2.1适用于复合商业区、传统历史风貌区、山水特质区、中等密度居住区。
  9.2.2以“窄马路、密路网”为建设导向,街区面积以1-3公顷为宜,道路间距以150-250m 为主,商业街区尺度应当偏小。
  9.2.3遵从围合式与功能混合的原则,利用沿街建筑底层提供商业、休闲服务等功能。

  9.3中大尺度街区
  9.3.1适用于产业区、科教区、高层住区、城市外围地区,不建议在城市中心地段建设大尺度街区;
  9.3.2街区面积以10公顷左右为宜,不宜超过20公顷,道路间距可以达到300-400m,与小尺度街区邻近的街区应形成一个过渡段;
  9.3.3不要求中大尺度街区的建设完全遵从围合式与功能混合的原则,但在商业型和景观型街道两侧的建设应尽量满足上述要求;
  9.3.4主要街道沿街应在整齐统一的基础上寻求变化,保证70%左右的贴线率,避免每个街区各自为政,使得城市空间变得零碎、消极、无秩序。


  第十条 城市街道风貌控制引导
  10.1城市街道应符合所在组团的风貌定位,分为生活型、景观型、交通型三大类型进行导控。兼有两种以上类型特征的街道,应以主导类型为主。

  10.2生活型街道指中小型商业布局集中、生活服务设施完善的街道,如营盘西路、东门街等。应优先考虑人的出行、休憩与交往需求,保持空间紧凑和交通协调,创造积极多样的建筑界面和安全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

  10.3景观型街道指自然景观丰富、文化特色突出的街道及串联各个旅游片区的风景道,如市府东路、滨江路、金井河-苗山侗水绿道等。应视线通透、空间开敞、景观秀美、绿色生态。

  10.4 交通型街道指承担城市交通功能、通达性强的街道,如迎宾大道、环城东路等。应整体简洁大气、连续、色彩协调、风格统一。

  10.5城市街道重点导控内容为沿街活动、空间布局、建筑界面、绿化铺装、街道设施,应整体统筹、弹性设计。

  10.6沿街活动设计应符合街道功能需求,因地制宜进行街道空间分配和街道设施统筹设置,集约利用空间,激发街道活力。生活型街道应保持空间紧凑,强化街道两侧的活动联系;景观型街道应注重城市文化景观,打造景观带、景观平台,扩大休闲活动空间;交通型街道应根据交通的需求对空间进行统筹分配,保障优先级较高的交通方式。

  10.7空间布局
  10.7.1沿街建筑与街道空间应有良好的比例关系,生活型、景观型街道宽高比(D/H)宜控制在1-2之间,交通型宜控制在2-4之间,沿街建筑高层裙房高度不宜大于相邻较宽道路两侧建筑之间的距离,即 D/H >1。
  10.7.2建筑贴线率(指建筑贴近建筑退线建设的比例)应分类控制。生活型街道贴线率不宜小于70%(其中商业型街道不宜小于80%),景观型、交通型街道贴线率不宜小于50%。当实体建筑不能满足贴线率要求时,可用围墙或绿化实现。
  10.7.3沿街建筑应注重界面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引入通透率(SP)的概念控制建筑沿城市界面开敞面的比例。通透率指贴临城市界面的高度18米以上的建筑之间开敞部分的宽度之和与同一方向上规划用地宽度的比例。城市重要街道通透率宜大于50%,一般街道通透率宜大于30%。
  10.7.4临街建筑底部空间的高度要进行适度的统一,形式丰富,有趣味性,同一街道形式应保持一致。

  10.8建筑界面
  10.8.1沿街建筑界面应整体协调、形式多样、视觉体验丰富。
  10.8.2沿街建筑底层作为商业、文化、娱乐等用途时,应采用小尺度、通透和开敞的设计形式。避免大面积、连续的围墙或栅栏。
  10.8.3沿街界面应高低错落、前后层次丰富;应统一建筑外立面外置设备(如空调机箱)的位置、色彩,统一美化处理;近地部分应增加细节设计,丰富建筑细部材质、质感。
  10.8.4生活型街道应以强连续界面为主,强调街区围合;景观型街道应以连续界面为主,保持节奏感与韵律感;交通型街道应以弱连续界面为主,结合城市视线通廊形成通透、开敞的建筑界面。

  10.9绿化、铺装
  10.9.1街道绿化种类多样、层次丰富,应优先选用本土植被。
  10.9.2街道铺装应符合海绵城市建设标准,采用透水性、防滑、舒适、耐久、经济的材料。

  10.10街道设施
  10.10.1过街设施应美观、安全、富有特色,便于行人通行。
  10.10.2街景可以用石头、木头和软景观作为主要材料来展现苗侗民族之美。
  10.10.3休憩设施应结合可供行人短暂休息、停留的空间进行设置,如公交站点、绿道、商业街区等。
  10.10.3街道家具应美观、富有地方特色、与人体尺度相匹配、形式多样统一,材质应经久耐用、安全环保、便于维护清洁。街道家具风貌设计应符合本导则第十四条的具体要求。
  10.10.5市政设施应与周边街道景观相协调。应体现地方特色与文化。

  10.11城际铁路沿线专项导控
  10.11.1凯里-都匀城际铁路在中心城区内总长度31公里,共设置凯里中心站和凯里南站2个站点。沿线及周边建筑应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增强城市风貌的识别性,给过路旅客建立凯里初映像。
  10.11.2铁路沿线应控制地段空间节奏,形成起承转合、虚实相间的空间序列。在铁路沿线视点上,建筑应向由南向北依次增高,形成有梯度有层次的开发模式。
  10.11.3铁路沿线屋顶轮廓线应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建筑布局以点式为主,通过建筑形式与高度控制塑造山体视线通廊,保证城市界面的通透率大于50%。
  10.11.4铁路沿线及站点周边建筑风貌应与所在区域总体风貌要求相协调,建筑形式、风格、尺度、高度、材质、色彩在表达上连续统一,在细部处理、构建装饰上有所变化。
  10.11.5站前广场应凸显凯里门户形象,将乡土元素融入城市景观,增加具有苗侗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注意细部处理,体现传承与创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