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村落巡游】东郎,古朴的传统村落

2019-8-24 08:59|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269|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东郎,古朴的传统村落□ 杨南平东郎的名字好好听,东郎的前世是一个传说。东郎村远眺在岁月流逝的光影里,东郎村被定格为中国传统村落。揽山川形胜,坐湘桂边陲,东郎村位于贵州省黎平县水口镇辖区内,宛若一颗明珠 ...
东郎,古朴的传统村落
□ 杨南平

东郎的名字好好听,东郎的前世是一个传说。

东郎村远眺
在岁月流逝的光影里,东郎村被定格为中国传统村落。
揽山川形胜,坐湘桂边陲,东郎村位于贵州省黎平县水口镇辖区内,宛若一颗明珠山巅高悬。水口镇距黎平县城60多公里,而东郎村在水口镇西北面12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上,为水口镇所辖的37个行政村之一,面积约1平方公里,村民近300户,人口约1700多人。
群山连绵,古木苍翠,碧草青葱,东郎村是典型的森林式村落,森林覆盖面积80%以上。寨中村民居住房屋,依山择地而建,布局合理,相连巧妙,错落有致,传统的干阑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古朴的民风、民俗和自然村寨形成立体的侗族村寨生活空间。
远远望去,整个村寨掩映的葱茏秀木之中,宛若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静谧、安详、古朴,置身其中,让人心旷神怡,醉而忘俗。风,毫无预兆地席卷整片旷野,撩动人的思绪万千。


东郎村是一个侗族聚居的村寨,寨中住户主要是石姓人家,也有杨姓、陆姓等少数独姓户,村民邻里和睦,友好往来。几百年前,因很多村民住户是由南江地区不同寨子迁居而来,东郎村寨相应地分有岑兰(侗语译音,也写作岑烂)片和高寨片,但大家居住已融为一体。走进东郎,触摸村寨古老的历史脉搏,寻找村民先祖寄托美好愿望的信仰根基,我们可以浅浅地看到隐没在历史长河中的飘渺痕迹,看到东郎先祖们在与大自然和疾病抗争中奔走呼号的身影:寨中修建有占地20平方米的祭祀“公坛”,“公坛”正门上方书“福德公”,门前两边对联为“公朝圣德万古流芳庇村稳,社积神光千秋垂泽护民安”。公坛为侗族崇拜“萨岁”祭祀时用,这里崇拜的神为“祖父神”,敬称为“公”,神位“公坛”。“萨岁”是侗族群众共同信仰的始祖,是侗族群众心中级别最高和神通最大的神,是侗族村寨的保护神,已经成为侗族人集体信仰的文化符号,成为侗族南部方言地区民间信仰的核心,成为保境安民的神灵化身。“公坛”始建于明朝,多次损毁又多次修复,为全村最神圣最关键之处。由于历史原因,现“公坛”由岑兰片管理和组织祭祀活动。每年正月初一,是岑兰片村民举行祭拜“公坛”的日子,男女老少身穿民族盛装,敲锣打鼓,吹奏芦笙,鸣鞭炮,放铁炮,一起参加。活动中,儿童故意涂抹花脸,青年男子则男扮女装,学女子走路,引人发笑,获取喜剧效果。老人身穿绸缎锦衣,头带清代样式锦帽,撑半开伞,口中念念有词,领这大伙围绕“公坛”缓缓而行,俗称“上鬼殿”,意在驱邪气,讨吉祥,佑村寨,安人心。

作者与东郎村82岁石培仁、68岁石光文座谈了解情况

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是村民们开心舒畅的日子,男人们穿对襟短衣和长裤,头戴青布巾,腰束宽带,手持芦笙、唢呐、铜鼓,涌向会场,姑娘们则穿着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衣裙,头缠青帕,腰束绣花彩带,佩戴闪亮银饰,欢声笑语跟随而来,伴随芦笙乐曲翩翩起舞,表达幸福欢快的心情。寨中青年男女交往婚恋,或以歌声牵线,或请老人说媒,然后下聘确定终身伴侣。寨中石姓人家可以相互通婚,但血缘亲近的“囧”不可以通婚,没有血缘关系的“腾”可以通婚。古时候老人特别注重排八字,看凶吉,避免相克相冲,认为不吉利不合适的搭配就不通婚。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转变,文化知识得到提高,这种情况少见了。现在东郎村的青年男女寻找婚配对象,很多人都把视线从本村移向外界,只有一部分本村寨的男女相互通婚。按照习俗,同村寨的这一部分男女青年结婚后,要带着礼物去附近各村各寨向亲友送信报喜。


东郎村岑兰鼓楼

岑兰鼓楼内部
东郎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人文史迹浓厚久远,保存较好的主要有岑兰鼓楼、高寨鼓楼、岑兰古墓群、东郎古墓群、四胞同根千年古树、晴雨神树等自然与人文景观,巍然矗立的两座鼓楼更是侗族能工巧匠的建筑杰作。寨子中,鼓楼和公坛为公共建筑,修在寨中被认为是福气最旺盛的地方,也是能够福泽村寨惠及众人的最显眼和最紧要的地方。

东郎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人文史迹浓厚久远,保存较好的主要有岑兰鼓楼、高寨鼓楼、岑兰古墓群、东郎古墓群、四胞同根千年古树、晴雨神树等自然与人文景观,巍然矗立的两座鼓楼更是侗族能工巧匠的建筑杰作。寨子中,鼓楼和公坛为公共建筑,修在寨中被认为是福气最旺盛的地方,也是能够福泽村寨惠及众人的最显眼和最紧要的地方。
岑兰鼓楼为东郎寨最早修建的鼓楼,据老人们说最初修建鼓楼时,是派人去邀请上地坪的师傅来现场指导,后来都是本地师傅自己构筑操作了。岑兰鼓楼修建于1901年,至今已有119年的历史。鼓楼为穿斗式3层檐单层4角攒尖顶楼冠,第一层水平面为正方形,长宽均为10米,面积83平方米。有内4根金柱和外24根双排檐柱,中间凿一取暖火塘,四周摆上长木凳环绕。第二层有楼梯直通,四周有1米宽回廊,金柱成为回廊的四角支撑。栏板和窗格都成菱格状和矩形格状,整个版面均匀镂空,格调一致。第三层为宝顶,没有楼梯接上了。鼓楼经历了百年风雨,见证历史变迁,饱经世事沧桑。听寨子中今年已81岁的石光耀老人介绍说:1958年全村村民在现今的岑兰鼓楼处开集体伙食,群众每天集中到这里吃大锅饭,里边左面柱子因生火取暖时不小心烧了柱脚。文革期间“破四旧”,一些行为极端狂热失去理智,砸碑拆庙损墓地,东郎亦不能幸免,捣毁祭坛,打着扫除一切封建迷信的东西之口号,肆意行为,鼓楼被拆得七零八落,不成样子。鼓楼拆散了,但幸好4根金柱被村民们悄悄地保存下来。村民们没有了闲暇聊天、遇事商议的地方,村寨就像少了主心骨,大家抱着这样的缺憾生活了几十年。到了2012年,由本地木工师傅依照村民意见自发出工恢复修建,如今得以建好如初。
鼓楼正面有两幅对联,主对联为寨中石光国等人撰写,对联文句“光绪壬寅先祖兴楼德文革破旧凄废几十春依然如故竹苞松茂物华天宝千秋胜,中华辰年复古功今朝重修已跨世纪龄仍能赓启桂馥兰芳人杰地灵万载昌。”把鼓楼初建时间和坎坷经历都包含进去了。主对联外还有一幅对联:“庆盛世政通人和百业兴旺重装名胜古,贺今朝国泰民安万事荣昌再饰玉阁楼”,表达村民时逢盛世的庆幸之情。

东郎村高寨鼓楼
与岑兰鼓楼互为呼应的高寨鼓楼,为穿斗式11层密檐单层8角攒尖顶楼冠形状,密檐最下方2层为四角,其余为八角,内4根金柱,周围12根檐柱,檐口雕龙画凤,装饰豪华,体形美观。在村民眼中,两座鼓楼各有特点,形成鲜明对比。


与岑兰鼓楼互为呼应的高寨鼓楼,为穿斗式11层密檐单层8角攒尖顶楼冠形状,密檐最下方2层为四角,其余为八角,内4根金柱,周围12根檐柱,檐口雕龙画凤,装饰豪华,体形美观。在村民眼中,两座鼓楼各有特点,形成鲜明对比。
今年70岁的石玉文老人说:高寨鼓楼是2014年修建的,鼓楼大门的主对联也是石光国等人编写,而另一幅对联是其儿子所拟,自己亲自挥笔舞墨书写的。这两幅对联匾牌都挂在门边,主对联是“甲秀高楼耸入云永享日月光辉照耀世世喜福乐,午新寨韵鼎立地常受山川瑞气衍泽代代庆生平”,另一幅对联为“鼓韵欣复振集乾坤瑞气天宝物华彰显和谐盛世,楼宇喜重光聚日月祥辉地灵人杰蕴育贤德英才”。对联的第一个字合起来是“甲午鼓楼”,意为这是2014甲午年重新修建的鼓楼。
进入高寨鼓楼里边,一张奖状十分显眼,写着东郎高寨代表队2016年正月10日“在七百南江第四届乡风文化节活动中,获芦笙比赛一等奖”,活动组织单位为“七百南江侗族民间协会”。石玉文老人说:“鼓楼里堆放的芦笙就是比赛用的,每逢年节,村民们就用芦笙吹出心声,表达喜庆。”并解释说“七百南江”是指水口镇南江村这一片区,是侗族生活习俗相近、穿着服饰相近、语言文化相近的一个范围区域。

高寨鼓楼内部
东郎古墓群,有两处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墓,一处是岑兰寨学校球场前边,在村民心中,这是一片坐东朝西的风水宝地,视野开阔,山形完美。东郎村的祖先们选择此地长眠,从下层往上层安葬,是寄寓占山水得瑞气,子孙后代繁衍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朴实愿望。另一处古墓群位于村寨南面的一山脊处,村民们叫这为光面山,光面山正面朝远方最高的山峰,此处墓葬宝地专属石东郎家族,墓群的最高处为石东郎的坟墓,其子孙后代一次排列而下,层层相叠,十分壮观。

东郎古墓群,有两处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墓,一处是岑兰寨学校球场前边,在村民心中,这是一片坐东朝西的风水宝地,视野开阔,山形完美。东郎村的祖先们选择此地长眠,从下层往上层安葬,是寄寓占山水得瑞气,子孙后代繁衍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朴实愿望。另一处古墓群位于村寨南面的一山脊处,村民们叫这为光面山,光面山正面朝远方最高的山峰,此处墓葬宝地专属石东郎家族,墓群的最高处为石东郎的坟墓,其子孙后代一次排列而下,层层相叠,十分壮观。
乡味浓,景色秀,东郎村四周原始森林环绕,植被丰富,很有特色。在这些古树中有两棵特别引人注目,一棵是寨边山脚的四胞同根千年古枫树,在冒出地面的地方,枫树依次分为四支各自生长,历经千年而长成形态挺拔优美之相;另一棵古树位于离村寨稍远的原始森林之中,从寨中高出眺望,可以观察到其色彩变化。晴天,在阳光的铺照下,满山一片金色,古树融入其中,景象十分壮观。遇到下雨天时,古树树叶会变成红色,村民们因此称之为“晴雨神树”。在村民们心中,距村寨小河下游约3公里远的九牛,更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这里的山水景观被称为九牛恋塘,常常有慕名而来的风水师,徒步远行到这里观赏。所有这些,使东郎这个传统村落更让人们着迷,更具有保护和研究价值。

东郎村高寿老人在岑兰鼓楼内或坐或躺,闲适交谈
至于这个村子为什么叫“东郎”,已经退休十余年的东郎小学教师石光国告诉人们:“大约在明成祖永乐年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年号),据老人相传为1415年前后,先祖石东郎从黎平县九潮乡阡洞村逃难到此隐居。石东郎逃到此处的原因是:那时,阡洞村规民约规定,寨上有事商量要敲铎召集开会,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对铎步有相应的要求,轮到敲铎时每位村民都要认真对待,如果敲错了,必须严加惩处。可是,有一天,轮到石东郎值日敲铎时,心一走神,疏忽中把铎步敲错了,吓得六神无主,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想到要遭严厉惩处,惊慌失措,于是连夜逃离阡洞,一连跑了好几天,来到这个原始大森林,坐在山上,远远望去,山高林密,花草相间,溪水涓流。看到这样一个幽清的地方,石东郎不愿再跑,便决定在此落脚隐居。开始石东郎住在离溪水不远的密林山间,后见到山中野兽经常出没,感觉到自身生命安全有危险,就选择在一块大石头上搭帐篷居住。住了几年之后,又陆续来了一些逃难的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来的人也都姓石了,慢慢的的住家户就多了。过了一些年,石东郎想开拓更多的农田栽种粮食,就搬到离这里不远的金池村居住。但自从他离开这里后,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这里村民住户的家禽,鸡不鸣了,狗不叫了,猪不吃食了,家禽养不活了,弄得人心惶惶。大家想来想去,认为是最先到此择地居住的石东郎离开的原因。于是,大家又一起到金池村,请求石东郎回来。石东郎被请回来后,这个寨子马上发生变化,鸡又鸣了,狗又叫了,猪又进食了,大家认为,石东郎最先到此居住,是他在此建村立寨,有恩泽于此寨,须他本人在此居住村寨才能够平安,就把这个寨子叫东郎。


至于这个村子为什么叫“东郎”,已经退休十余年的东郎小学教师石光国告诉人们:“大约在明成祖永乐年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年号),据老人相传为1415年前后,先祖石东郎从黎平县九潮乡阡洞村逃难到此隐居。石东郎逃到此处的原因是:那时,阡洞村规民约规定,寨上有事商量要敲铎召集开会,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对铎步有相应的要求,轮到敲铎时每位村民都要认真对待,如果敲错了,必须严加惩处。可是,有一天,轮到石东郎值日敲铎时,心一走神,疏忽中把铎步敲错了,吓得六神无主,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想到要遭严厉惩处,惊慌失措,于是连夜逃离阡洞,一连跑了好几天,来到这个原始大森林,坐在山上,远远望去,山高林密,花草相间,溪水涓流。看到这样一个幽清的地方,石东郎不愿再跑,便决定在此落脚隐居。开始石东郎住在离溪水不远的密林山间,后见到山中野兽经常出没,感觉到自身生命安全有危险,就选择在一块大石头上搭帐篷居住。住了几年之后,又陆续来了一些逃难的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来的人也都姓石了,慢慢的的住家户就多了。过了一些年,石东郎想开拓更多的农田栽种粮食,就搬到离这里不远的金池村居住。但自从他离开这里后,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这里村民住户的家禽,鸡不鸣了,狗不叫了,猪不吃食了,家禽养不活了,弄得人心惶惶。大家想来想去,认为是最先到此择地居住的石东郎离开的原因。于是,大家又一起到金池村,请求石东郎回来。石东郎被请回来后,这个寨子马上发生变化,鸡又鸣了,狗又叫了,猪又进食了,大家认为,石东郎最先到此居住,是他在此建村立寨,有恩泽于此寨,须他本人在此居住村寨才能够平安,就把这个寨子叫东郎。
石东郎在这里生活多年之后,曾经悄悄回到阡洞村看望父母兄长,并与两位兄长石东省、石东锦约定,多年以后本家后代相认亲戚,合碟为凭,他哥哥就拿出一个精致的印花瓷碟,掰为两半,一半留在阡洞,一半带到东郎村。可是,后来因寨中失火,两边保存的半边碟子都找不着了,只是石东郎常常回阡洞探亲祭祖,两地亲人也相互往来。等到石东郎老人寿终正寝,东郎村的村民们将他安葬在光面山,以示祭悼。石东郎勤劳善良,忠厚淳朴,他正直无私的品质,永远得到寨中族人尊重敬仰。
如今的东郎村子孙后代人丁兴旺,俊才辈出,在党的富民政策关怀下,村里面貌焕然一新,行道全部硬化,网络户户畅通,路灯明亮,饮水安全,家畜成群,五谷丰登,村民们逐步过上了幸福安康的日子。
东郎村历史悠久,习俗代代相传,民风淳厚朴实,原始村貌保存完好,是贵州境内少见的传统村落古朴村寨。在民国时期,东郎村曾于1932年建乡,称为东岑乡,后为联保。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设东郎乡,1957年3月改为东郎片,1963年11月建立东郎人民公社,1984年改东郎人民公社为东郎乡,1992年撤乡并镇,恢复为东郎村。
2013年,东郎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东郎村的民族文化和人文史迹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各地专家学者也络绎不绝地到此寻根探源,古朴的村寨吹进了文明的新风。

2019年8月作于东郎
(来源:秘境黔东南)
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