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头苗寨是雷山县雷公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子。苗语中,称格头为“甘丢”,意为住在秃杉枝条下的人家。据传说,苗族先民从北方迁徙过来之时,其中的两位祖先到了格头,看到这里长着许多高大的秃杉,其枝条可以为其遮风挡雨,于是就定居下来,经过漫长的繁衍才形成今天的格头村。秃杉又叫水杉,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孑遗植物,属国家一类保护植物,有林中“活化石”之称。 格头苗寨村容村貌原始古朴,吊脚楼坐落在小河两岸,风景优美,民族风情浓厚淳朴,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是全州环雷公山旅游开发重点村寨,也是古苗疆走廊发展规划中“苗疆十景”项目重点打造的村寨之一。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历史渊源: 格头苗名称“甘丢”,意为住在秃杉枝条下的人家。据格头民间传说,苗族先民从小丹江迁徙过来之时,其中的两位祖先到了格头,看到这里长着许多高大的秃杉,其枝条可以为其遮风挡雨,于是就定居下来,经过漫长的繁衍才形成今天的格头苗寨,建寨约有400多年。 相传在一百多年前,村里长着一颗约千年树龄的特大秃杉王,村里老人说树比谷仓还大。树的四方长着长长的枝桠往下坠,把半个村子都遮盖住了,自然垂下的茂密枝桠,苗话叫“甘节丢”,简称为“甘丢”,汉语谐音叫格头。这棵稀有的秃杉,树老致枯,早于百年前倒下,根迹尚见。 ▲格头苗寨里散养的公鸡和可爱的猫咪 文化特征: 格头寨建有136栋民房都是古老的“干栏”式吊脚楼,现存最早的木房和粮仓建于1901年,由此可见,格头寨建寨至少有100年以上;苗族服饰刺绣工艺独具特色;格头地处国家级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境内森林覆盖率达 79%。格头是目前我国仅存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孓遗植物、国家二类保护植物,有林中“活化石”之称的秃杉群。 格头说唱文化丰富有神话传说、古歌、嘎百福歌、酒歌、巫词等。保存有完整的高排芦笙舞、板凳舞等。格头民族节日众多,除了与县内其它村寨一起过吃新节、苗年节等外,还保存了全县唯一的狗年节(每年腊月狗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