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国宝,台江传承——银饰制作工艺 苗族银饰,如同苗族刺绣、织锦、蜡染等装饰物一样,是苗族支系相互区别的重要表征。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的苗族银饰图案之华美、样式之众多,为苗族社会所仅见。 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银饰因为制作工艺复杂,造型美观大方,种类繁多,所以在2011年5月,银饰制作工艺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身着盛装 苗族少女 银饰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装饰品,苗族人民把银饰作为富有和美好的象征,是苗族女性钟爱的装饰品。 逢年过节,婚俗赴宴时,苗族姑娘们,必定盛装银饰一起全部佩戴起来,以显示自己的华美,上面装点的银饰繁复精美,莲步轻移时哗哗作响,甚是悦耳。 苗族银饰制作工艺及传承人介绍 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可谓炉火纯青。使用材料,初为银锭、纹银,清末以来广泛使用银元。制作工具主要有:熔化和锻造银子的风箱、火炉、锤、钳、剪刀、压模、吹管、煤油灯等。加工技艺主要有:熔铸、压花、镂花、拉丝、绕丝、錾花、焊花等等。焊花工艺极为精湛,用纤细的铜质吹管将煤油灯上的火焰吹入氧气,类似于氧焊的火苗,将相关部件的结合部熔化焊接,不留痕迹。 吴通云 吴通云,男,1938年出生于台江施洞镇塘坝村。1963年开始学做银饰加工。1995年应邀至贵州省博物馆从事银饰加工工作两年。 1999年参与打制贵州赠送澳门回归礼品铸铜镶宝石《欢乐鼓》 《欢乐鼓》 2016年6月,中共贵州省委员会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6年7月,获“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16年11月,贵州省总工会授予十大“贵州工匠”荣誉称号等。2017年10月18日-24日出席党的十九大会议。 吴水根 吴水根,男,1966年出生于台江施洞镇塘坝村。1984年开始学习银饰加工。2012年12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9月1日-4日,参加在山东潍坊举行的第十二届鲁台经贸洽谈会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获优秀奖。2015年4月,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2016年6月10日-14日,参加云南省“文化遗产日”活动之“工匠精神*手工造——中国(昆明)官渡第六届全国非遗联展”,参展项目“苗族银饰”被评为银奖。 吴国祥 吴国祥,男,1974年11月出生于台江县施洞镇塘坝村。8岁开始学习银饰加工技术。1995年基本掌握了各种银饰加工。 代表作: 《蝶恋花》、《门神》。 银丝工艺画《蝶恋花》 苗族银饰欣赏 台江苗族银饰,主要有银角、银雀、银簪、银梳、银头围、银头花、银羽、耳柱、耳环、项圈、银链、胸锁、胸宝、手圈、手镯、银片、银泡等等。以片片“银片”覆盖上衣,誉称“银衣”,重达一二百两。苗族村民把美丽与财富结为一体,未婚女子希望通过银饰得到异性的青睐。家境困难的,可以少一点,绝对不能无。在苗族村民观念中,银饰有辟邪作用,是护身吉祥物。 苗族银饰 盛装少女 拉丝工艺银手镯 拉丝工艺银手镯 银项圈 拉丝银制花瓶 来源:醉美台江 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