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您的位置:黔东南新闻> 历史>内容

兰洞:绿色延续六百年

2019-9-17 10:23| 发布者: 旅游指导| 评论: 0

摘要: 初夏,百草争娇、万木葱茏。6月10日,湘黔两省交界的黎平县中潮镇兰洞侗寨,笼罩在一片薄雾之中。兰洞像一枚绿色的宝石,静卧在一块宽阔的坝子上。寨子四面环山,满目苍翠,枫树、香樟、紫檀、红豆杉等古树名木挺拔 ...

初夏,百草争娇、万木葱茏。
6月10日,湘黔两省交界的黎平县中潮镇兰洞侗寨,笼罩在一片薄雾之中。
兰洞像一枚绿色的宝石,静卧在一块宽阔的坝子上。寨子四面环山,满目苍翠,枫树、香樟、紫檀、红豆杉等古树名木挺拔矗立,像一排排卫士,守护着古老的侗寨。
“兰洞已有600年历史,自古以来,这里的村民对树木非常敬仰,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站在古老的风雨桥上,71岁的寨老吴志祥手指寨子周围的森林,话语间蕴含着对大自然的虔诚。


兰洞由上兰、中兰、下兰三个自然寨组成,这里是侗族英雄吴勉的故乡。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六月,黔、湘、桂侗族地区爆发了以吴勉为首的侗族农民起义。义军坚持8年之久,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吴勉却成为侗族人民心中的英雄,关于义军的传说和故事也在侗族地区广为流传。
“吴勉从小生活在兰洞,胸怀大志。明朝洪武二年,吴勉为了励志,他倒着栽种了一棵枫树。他说,如果这棵倒插的树能活过来,将来定能成就大事。结果,这棵树果真成活,而且生长了三百年。” 吴志祥老人带我们到一个山坳上,将吴勉“倒插树”的故事娓娓道来。


传说中的“倒插树”高7丈,两人合抱都围不拢。如今虽然不复存在,但“倒插树”已成为兰洞人的图腾,他们对树的膜拜和敬仰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保树护树,视树如神,在兰洞成了一种优良传统。
“一年一度的祭树活动,成为兰洞村民最具特色的民俗节日。”吴志祥老人告诉记者,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五,兰洞热闹非凡,全寨男女老少身穿民族盛装,杀猪宰羊,围着一株千年红豆杉庄严起誓:爱护山上一草一木,决不乱砍毁林,如有违者,全寨不容。
据吴志祥介绍,兰洞祭树节已经延续数百年。祭树节这天,最重要的仪式就是传承祖宗保树护林古训。因此,长期以来,兰洞人祖祖辈辈形成了亲山爱树的生态理念。


“兰洞已有600年历史,自古以来,这里的村民对树木非常敬仰,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站在古老的风雨桥上,71岁的寨老吴志祥手指寨子周围的森林,话语间蕴含着对大自然的虔诚。
在一座风雨桥上,吴志祥老人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凄美动人的故事。
吴勉后裔中,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心灵手巧,工于绘画,尤擅画花草。传说道光二十二年,兰洞修建一座风雨桥,这位侗家姑娘酷爱家乡的树木花草,决心把兰洞石井山上所有的山花,都画到这座风雨桥的桥廊上。然而遗憾的是,所有的花都画了,只有一种花没画上,那就是杨梅花。
相传杨梅花于每年的大年三十夜间悄然绽放,谁见到杨梅花开,谁就会死去。姑娘为了把杨梅花画到桥上,不惧怕死亡威胁,于大年三十夜坐在杨梅树下,静候杨梅花开。
终于,她看到杨梅花开了,犹如昙花一现。姑娘迅速将脑中记忆的杨梅花画到桥廊上,画齐了所有山花。然而刚画好一朵杨梅花,姑娘便于风雨桥上香消玉殒。
在这些美丽故事的感召下,兰洞人世代都在守护着这一方纯净的水土,用心呵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自然界是一个和谐共生的家园,物种的多样性才能保持生态平衡。此乃兰洞人保护生态环境的朴实真谛。
兰洞人坚信先人的古训:兰洞跟着古树长大,古树伴随兰洞成长。1983年,一棵3人合抱的百年古枫颓然倒下,兰洞人将其视为一位已故老人看待,至今不动一枝一叶,让它静静地回归自然。
“寨子周边森林里干枯的树丫,村民从来不私自捡拾当柴烧。”吴志祥说,唯有在鼓楼商议重大事情或重大节日活动,鼓楼火塘需要生火时才能动用这些树丫。
植树造林,是兰洞人每年春季要做的事情。砍一种十,成了村里不成文的规矩,世代延续至今。


如今,兰洞特有的生态文化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先后有广西侗学会、湖南侗学会、广州中山大学、福建三明大学、贵州大学等专家学者到兰洞考察。2016年11月,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纪录片《中国影像志》栏目摄制组到兰洞进行拍摄,次年5月27日在CCTV-1播出。
近年来,兰洞先后成功举办了四届“勉王歌节”,以祭树活动为载体,通过唱侗歌、演侗戏等形式,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
现在,兰洞底蕴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正逐渐升华为前景光明的旅游富矿,成为人们徒步旅游的上佳之地,每年前来观光赏景的游客络绎不绝。
告别兰洞,已是夕阳西下。越野车翻山越岭,与兰洞侗寨渐行渐远。挥之不去的,是脑海中兰洞那撼人心魄的漫漫绿色……

(引自《黔东南日报》 李田清 吴国桢 刘军)

来源:黎平融媒体中心
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