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贫瘠、穷困的苗寨,“货郎书记”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帮助群众把农产品销售出去
摘要: 在贫瘠的乡野、穷困的苗寨,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使命”:精准扶贫。他们是曾庆波、陈鑫、杨帆、李根,来自贵州凯里供电局,分别在同一个乡的4个苗寨担任第一书记,即台江县台盘乡的棉花村、龙潭村、阳芳村、红光村 ...
在贫瘠的乡野、穷困的苗寨,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使命”:精准扶贫。他们是曾庆波、陈鑫、杨帆、李根,来自贵州凯里供电局,分别在同一个乡的4个苗寨担任第一书记,即台江县台盘乡的棉花村、龙潭村、阳芳村、红光村。他们抱团在一起,用微信朋友圈推广、车厢带货的方式,帮助群众把农产品销售出去。他们被苗族群众亲切地称为“货郎书记”。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乡阳芳村养鸡产业基地,曾庆波(左一)和杨帆(右一)向村民潘家顺(右二)了解产业发展情况。 李根(左)和曾庆波(右)拍摄视频在微信群推广苗族群众需要出售的农产品。 曾庆波(右)用随身携带的电子秤对鹅进行称重,陈鑫(左)在记录。 入村帮扶期间,他们在走访时发现群众发展种养殖产业的意愿很强,但是担心农产品量小、路途远,不好销售。今年7月初,4人建了个微信群,把亲朋好友、同事拉了进来,每周把苗族群众需要出售的蜂蜜、土鸡蛋、生态大米等农产品进行发布,周末再用车把农产品送到客户手中。这种简单、灵活的销售方式,很好地帮助了苗族群众、苗寨合作社销售农产品。 曾庆波展示“货郎书记农产品带货群”。 杨帆把农产品拍照后发到微信群。 陈鑫(左)和曾庆波(右)搬运农产品走在龙潭村的吊桥上。 自7月份开卖以来,4位驻村干部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为4个苗寨的群众、合作社销售了3000余斤生态大米、140余斤蜂蜜、3550余枚土鸡蛋、200余只林下散养土鸡、40斤黄豆、21只鹅等农产品,帮助苗族群众增收7.3万元。 曾庆波(右)在村民家登记需要销售的农产品信息。 曾庆波(右)在村民王烈家登记需要销售的农产品信息。 杨帆(左)、曾庆波(右)把客户已经预定的蜂蜜装车。 陈鑫在搬运客户预定的生态大米。 村民杨洪泽(右)向陈鑫(左)展示准备销售的生态大米。 杨帆小心翼翼地在车厢里码放土鸡蛋。 曾庆波展示准备销售的农产品。 陈鑫为客户送去预定的农产品。 李根(左)和曾庆波(右)拍摄视频在微信群推广苗族群众的农产品。 陈鑫在帮助村民赶鹅。 赶鹅过程中,曾庆波(右)不忘在微信群里推荐生态土鹅。 李根在帮助苗族群众捉鹅。 村民为杨帆(左)进行进入养殖场前的喷雾消毒。 “货郎书记”在征得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同意后,让村民带着农产品进入凯里市城区丰球绿都小区,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提高他们的市场销售意识。 (来源:中电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