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您的位置:黔东南新闻> 要闻>内容

地坪镇:小芦笙产业“吹”响脱贫攻坚的幸福曲

2020-3-25 16:59| 发布者: 旅游指导| 评论: 0|原作者: 姜永模 陈家华|来自: 地坪镇人民政府

摘要: 走进地坪镇滚大村渡金寨,一块醒目的“滚大村芦笙加工厂”标牌挂在加工厂的门上,厂内芦笙师傅正抢抓时间制作芦笙,不断拓宽增收门路。渡金寨是滚大村的一个自然寨,总共才29户,就有14户贫困户,贫困发生率近一半。 ...

走进地坪镇滚大村渡金寨,一块醒目的“滚大村芦笙加工厂”标牌挂在加工厂的门上,厂内芦笙师傅正抢抓时间制作芦笙,不断拓宽增收门路。

渡金寨是滚大村的一个自然寨,总共才29户,就有14户贫困户,贫困发生率近一半。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该镇党委政府积极面对,迎难而上,想方设法,按照“一村一特”、“一寨一品”、“一户一业”的规划,充分发挥优势资源,为群众寻求出路。2018年该村寨14户贫困户如期实现全部脱贫。

“这几天,广西三江鸟巢舞蹈培训班的老师一直打电话催制200把芦笙,等疫情过后开学还要订制更多芦笙,这些天我俩口子一直加班赶做,争取一个月交货”滚头运激动地说。按一把160元算,有3.6万元的收入。三年前,他毅然辞掉一个月8000多元的电渡厂工作,回家与其老丈人学做芦笙制作,现在年收入12万元左右。

踏入寨内就听见几声清脆的芦笙歌声,寻声走去,只见滚头运正在给芦笙调音,小心翼翼地打磨,用小刀一点一点地加工,时而用调音刀上下弹动簧片,时而在耳边听音质,现在的他,一听就知道音质好不好,音调对不对了。精巧别致的芦笙,刷过桐油的竹、杉筒呈现出深沉的亮黄色,再配上原生态的舞步和独特的音乐旋律,耐人寻味......

据悉,小芦笙主要是销往广西的三江县、融水县。逢年过节,芦笙师傅拉着一车100至200把小芦笙到三江、融水两县销售,经常出现供不应求,两县的苗族男人是一人一把小芦笙,芦笙象征着苗族人民的民族魂。

“去年小芦笙销售300多把,收入近6万元。农历十月后主要制作“比响”的大芦笙,收入近5万元。现在是白天下田干活,晚上回来做芦笙,虽然有点辛苦但很是值得。”贫困户滚老开算了笔帐,言语中包含着满满的幸福感。由于小孩还小,不能外出务工,夫妻在家发展小芦笙产业,生活上有了收入保障,还可以照顾家庭,这让滚老开很满足。

据了解,小芦笙有6管、12管、18管、24管等不同型号和G、H、F等不同音调,完全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要求,价格从160元至1200元不等。同时,芦笙师傅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通过快手、抖音等网络直播手段销售,开展线上和线下等销售模式。

渡金寨有6家小芦笙制作户,小芦笙制作不受疫情影响,更不受天气影响,一年四季可以制作,一年四季可以销售。师傅们根据市场需求,抢抓时间有计划地赶制不同型号不同音调的小芦笙,今年预计年收入达80万左右元。

小竹子里蕴含着大文章,小芦笙中深藏着大幸福。近年来,该镇立足地方资源优势,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大力发展小芦笙地方特色产业,拓展群众收入致富渠道,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脱贫攻坚成效。

(地坪镇人民政府   姜永模 陈家华)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