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 黔东南州开展劳务就业扶贫工作综述
“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找工作很困难,这次政府组织的招聘会太及时了,我觉得这些工作都比较好,这样的招聘会对我们很有帮助。政府不仅给我们配备了被子和日常生活用品,还安排车直接送到工厂去上班。”今年6月24日,在雷山县东西部劳务协作暨有组织劳务就业扶贫现场招聘会上,来自大塘镇年显村求职者张璐说道。 “我们对公路的少量坍塌方,边沟、涵洞中的杂物,路面及周围杂草、杂物等进行人工清除,对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及无法人工清除的大面积塌方等,及时做好警示标识并上报镇政府和县公路管理部门进行处理。”从江县加鸠镇加水村的韦老往说,“护路员的工作解决了我的就业问题,让我有了稳定收入,还可以照顾家人。”在脱贫攻坚战正吃劲的从江、榕江两个极贫县,我州探索开发护路、管水、河道保洁等公益性岗位4292个,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易地扶贫搬迁户劳动力就业。 这些只是我州劳务就业扶贫工作推进过程中的一些缩影。 5月7日,全州劳务就业扶贫工作会议召开,对抓好全州就业扶贫工作进行具体安排部署,强调全州上下要全力以赴抓劳务就业,千方百计为群众谋出路、稳收入、促脱贫。 6月1日,全州有组织劳务就业扶贫工作推进会议召开,强调要内外并重、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有组织劳务就业扶贫水平。 6月份以来,州委、州政府先后制定、出台《黔东南有组织劳务就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试行)》、《黔东南州关于建立劳务就业组织员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试行)》和《黔东南州劳务就业扶贫岗位开发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对全州劳务就业扶贫工作进行安排,高质量推进劳务就业扶贫工作。 为加大岗位开发力度,精准促进上岗就业,实现稳定就业岗位、稳定就业收入、稳定实现脱贫“三稳”目标,助力全面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黔东南立足州情,认真分析本地产业发展和资源禀赋实际,大力实施“八个一批”开发就业岗位解决就业。 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开发岗位解决一批。综合考虑区域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特色农产品种类、人力资源等因素,全面推行产业革命,深入推进12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抓特色、上规模,因地制宜推进茶叶、蓝莓、百香果等种植面积适度扩大,推进油茶、中药材上百万亩规模。加快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确保一大批种植养殖基地建成投产,加快实施各类种植养殖项目。充分利用农产品在分拣、屠宰、分割、包装、保鲜、贮存、冷链、运输、深加工等全产业链上的就业容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创新林业产业开发岗位解决一批。黔东南是贵州省重点林区,全省10个重点林业县中就有8个在黔东南,林地面积3269万亩,农民人均林地10亩,发展林下经济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前景可观。黔东南充分用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贷款资金,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竹子、油茶、核桃等特色林业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增加林下经济产业岗位。 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实施消费扶贫解决一批。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涵养优质优势产业,实施消费扶贫行动,鼓励引导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定点采购扶贫产业、扶贫车间、扶贫基地生产的产品。加强与13个中直帮扶单位、杭州市、澳门特别行政区及万达集团等帮扶力量沟通对接,全面用好帮扶资源引导贫困地区农特产品销售增收。指导各县(市)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直播带货促进消费,通过消费端的拉动,扩大生产端规模,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流通、储存等环节增加就业岗位。 工业企业吸纳解决一批。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项目和劳动密集型项目实施力度,动员民营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发展产业园区,开发企业用工就业岗位。国资部门牵头指导县以上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拿出更多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 实施重大工程项目解决一批。建立项目工程建设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重点投向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发展和重大民生工程,优先发展就业带动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就业岗位。把国家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建设项目中200万元以下,适合贫困劳动力的项目分包给劳务公司,组织贫困劳动力参与劳务就业。加快实施一批市政项目,释放政策支持作用,鼓励州内建设项目使用本地贫困劳动力,对招用贫困劳动力达到一定规模的,给予重点支持。 完善安置点服务体系建设解决一批。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安置点周边产业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充分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楼宇空间、空置场地大力兴办扶贫车间。加大东西部劳务协作对接,争取对口帮扶城市帮助建立更多扶贫车间,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支持就业扶贫车间和就业扶贫基地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开发岗位。 有组织劳务输出稳定务工就业解决一批。及时将劳务就业从引导式自发就业向有组织的劳务就业转变。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继续采取免费包车、专列、对接企业接返等多种形式,加大有组织外出务工“点对点”对接,建立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之间的协作共享机制,加强两地企业、园区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其他市(州)的劳务协作,州内各县(市)之间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加大与对口帮扶城市及劳务输入集中地之间劳务合作,广泛收集匹配度高、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岗位,在原有基础上再输出更多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 整合国家和省州县公益性岗位兜底解决一批。为帮助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就业,结合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实际和乡村管理发展需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新型城镇化、平安黔东南建设、健康黔东南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探索开发护路、管水、河道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托底解决就业。 2020年5月7日全州劳务就业扶贫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州在精准采集劳动力信息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48152个,借助贵州省劳务就业扶贫大数据平台,通过线上匹配及线下推荐相结合,精准匹配对接解决就业40588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4460人。在助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同时,开发利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 (来源:黔东南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