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姑娘的“黔与黔寻”
![]() 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里,小姑娘千寻因意外闯入奇异世界中,解救父母,历尽坎坷;今年暑假,黄平谷陇姑娘杨喻文以“黔与黔寻”为名,召集同校的小伙伴6人通过云合作的方式,开始了一系列以“助力家乡扶贫”为主题的线上直播带货助贫活动,同样备尝艰辛,同时也收获了成长。 “取千寻的谐音,我和小伙伴们为这次活动命名为‘黔与黔寻’,希望我们像千寻一样勇敢,通过不断的挖掘和追寻,把我们贵州的民族工艺品与特色食品,通过网络推广出去,助力乡亲们脱贫。” 今年7月,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直无法返校的南京财经大学大二学生杨喻文,在家领到了老师布置的社会实践作业。学校布置的众多选题中,她选择“以自己形式助力家乡脱贫”这一有点宏大的选项。 黄平谷陇镇长大的杨喻文有一个长期不在家的爸爸。杨父作为镇里的干部,长期驻扎在村,很少照顾家里,对此小杨也曾心有埋怨。直到自己日渐长大,看到周边村寨的落后面貌一点点改变,她也理解了父亲驻扎乡村“脱贫攻坚”的意义,这也才有了组建“黔与黔寻”小队,以“助力家乡扶贫”为主题进行线上直播带货助贫的选择。 “羊有跪乳恩,鸦有反哺义。”“黔与黔寻”小队成员除了杨喻文,还有3名来自贵州铜仁和贵阳。四名黔地山水哺育下走出大山、远赴他乡求学的学子,希望还处在“十大贫困省份”列表的贵州能够尽快摘掉“贫困之帽”,于是携手2名来自江苏的同学,通过网络实现“云组队”,各自在贵州寻找特色产品,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帮助农户进行产品的宣传和售卖。 6个小姑娘定下的目标是:暑假卖出1万元的产品,争取各平台实现涨粉丝1000人。 他们在淘宝上,开设了专门店铺“黔农优货”搭起了产品销售平台。前期工作准备完成,四个来自贵州的同学便立即在自己的家乡寻找适合的产品,江苏的同学则负责网页制作和筹备销售推广。 谷陇镇素“天下第一苗镇,中国银饰之都”的美誉,直至今天,都保存着浓郁的苗族风情,逢年过节女子都会身着红色苗绣华服,身上重重叠叠地戴满银饰,构成一道美不胜收的人文风景。 繁复的苗绣,精美的银饰在杨喻文看来,是最能展示家乡美的商品,其他3同学推荐了贵阳特色小吃美味土豆片和铜仁市合兴镇的绿色茶。定下产品后,六个小姑娘开始在微博、B站、抖音和微信朋友圈进行宣传推广。 首先,他们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建立了相关账户以进行关于贵州美景及助力产品的宣传。并主动联系各个平台的大V,期待通过与粉丝数量众多的大V联动推广,快速提高传播效率。 组队时意气风发的设想有多美,实践时的四处碰壁就有多狼狈。 从7月15日开始网上宣传,直至8月15日整整一个月,小姑娘们才通过微信朋友圈的宣传,售出1个苗族手工银手镯,稍稍打开了窘迫的局面。随后,陆续又卖出了一些银镯、苗绣儿童套装、土豆片和茶叶。 这时,经过一个月的摸索和碰壁,小姑娘们根据推广情况进行了战术性收缩,放弃了微博、B站等他们不适应的平台,专心经营抖音,成功邀请了大V“多彩黔行”、“黔东农仓”、“走近贵州”等加入自己的助贫活动,进行视频转发与宣传。在这里,他们还得到了新疆伊犁州特克斯县融媒体中心抖音号“中国八卦城”的关注。被几个小姑娘的志气感动,该公众号不仅在自己的公众号上与小姑娘们互动,帮他们带货,还在利用该县电视台为姑娘们的家乡特产打了免费广告,该中心工作人员付汝晨还购买了一个银手镯,支持姑娘们为家乡带货的义举,一系列无私的帮助让姑娘们很受鼓舞。 通过分析,姑娘们瞄准他们院校的校园网和新生群等小圈子进行有针对性的直播,很快提高了直播的变现率。最终,小队通过网络带货,在开学前为农户们实现了总金额为3414元的销售额。 活动中,“黔与黔寻”小队总结发现,通过自己直播帮助贫困农户销售产品还不够,还应该“授之以渔”,教会村民们利用当今的网络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在杨喻文的耐心教学下,银匠杨万富一家已经学会了在抖音上直播带货,这让她感到十分开心。 现在,虽然已经返校开学,小姑娘们却还在尽心维护扶贫小店,不断联系家乡的厂家和农户丰富小店的产品,打算继续帮村民们带货。“我们会加强学习,继续把扶贫小店和扶贫带货做下去,继续帮助乡亲们通过网络打开销路,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千寻在电影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也遇到了帮助他们的好心人,杨喻文也十分感激“黔寻”之路中,为她们出谋划策的同学与老师,为他们免了快递费的中通小哥,还有网上关注他们帮助他们的大V和网友。 团队成员张静杰感叹,虽然“黔与黔寻”活动实践的过程辛苦且曲折,但是当看到来自身边之人和陌生人的支持,以及最后的成果,便认为值得,为能够帮助到家乡农户销售产品,加入到家乡的扶贫计划,进而助力国家的扶贫政策而感到快乐,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青年之责任与担当,他们将会把这种“担当”一直延续到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