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堡位于贵州省黄平县谷陇镇岩门司村东北2公里处的红岩山上,距县城54公里,南临清水江,对岸为台江县境。 锦衣卫史的石崖书 明成化六年设岩门长官司,并在红岩山设堡屯军,红岩堡隶属岩门长官司。堡内原有刘 、王、李三姓百余户军民屯居,清咸丰五年(1855)张秀眉领导的苗族起义军攻克岩门司,同时攻破红岩堡,堡内驻军、居民大都在此役中战死,残余部分逃亡。张秀眉领导的苗族起义失败后,仅刘氏迁回红岩堡,王、李二姓不再回来,至1950年前红岩堡居民仍全为刘姓,土改后始有外姓迁入,红岩堡现有居民42户,苗汉杂居。现全部说苗话,现居住的有刘姓、潘姓和雷姓。至今寨子尚未通车,步行30分钟才到达岩门司和下游的丢布(苗音)。 红岩堡地处百余米高的红岩山腰,前临深江,仅一径可达,地势十分险要,临江面筑有高2.9米至3.65米、厚1.5米的寨墙,寨墙两端与绝壁衔接,墙中段设寨门一座。寨门门洞高1.9米,深1.5米,寨墙、寨门保存完好。 红岩堡选址考究,地势险要,后倚高山,前阻深江,是清水江上游的咽喉。作为岩门土司城的外围军事设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是研究古代军事和屯堡文化的理想场所,是研究土司制度的实物依据,还是清代贵州少数民族不屈不挠反抗统治阶级的重要历史见证。 比岩门长官司还早260多年的红岩堡至今有600多年历史。 红岩堡地处一座喀斯特地貌的孤山内,三面环水,尽管山岳之后倚靠背坡,但由于整座山头呈突兀断开之状,在悬崖峭壁的阻挡下,纵是灵巧的猿类,要进入红岩堡内也十分困难。 正因为堡内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发展难度大等,目前这座村落里的200多人口仍然生活在这处似乎与世隔绝的山窝里,孩子们上学需要步行1小时的路程才赶到学校。每年在冬春旱季的清水江枯水期,人们还勉强从寨内唯一的“生命通道”出入,一旦到梅雨季节,江水高涨,全寨子的男女老少出行都要靠船只接送,或攀岩吊绳冒险进出,给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困难。 在文化多样性相互交融的今天,红岩堡也因为仍然保持着这种“闭关”和“自封”状态,才成为目前在黔东南甚至贵州省都难以找到的“疲惫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