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珍,隶属于贵州省麻江县贤昌镇的一个小村寨,位于麻江县南部地区,这里主要以布依族和畲族杂居,以布依族居多且姓氏多为李姓。让人们感到惊喜的是,在这个小小的村寨里,竟依然保留着中国古老的非物质文化——花灯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随麻江县非遗中心专家的拍摄镜头,去感受和体会这源于古老的民间艺术吧! 此次拍摄中共记录了四出当地的花灯戏,分别是《出台》、《采茶歌》、《摘菜薹》、《一棵板凳拖一拖》,表演艺人边跳边唱,旁边有二胡伴奏。《出台》为所有表演的开场曲目,《采茶歌》内容主要为赞颂,“以前采茶为别人,如今采茶为自己。”的歌词内容表达了对祖国的赞美之词。而《一棵板凳拖一拖》则主要是为了表达男女在追求彼此时的大胆且张扬的唱词。底珍的花灯戏不同的剧目表演形式虽会有所不同,但其目的均主要是为了逗乐观看的群众。 据村寨中花灯戏的传承人介绍,底珍的花灯戏起源于明朝初期汉族的明间小调和广西的彩调,至今已经流传了600多年的历史。当然,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受到经济、政治等的影响,从而导致大多数的古调无法保留至今。村民介绍:底珍花灯戏的类型主要分为春酒灯、喜灯、丰收灯等,均是在正月间和红白喜事时进行表演,演员分为:旦、丑、青衣三种类型,多为男性扮演,目的是为了逗笑。可是现在所保留的表演多为女性扮演的角色。主要的剧目有《出台》、《采茶歌》、《一棵板凳拖一拖》等,一个剧目一个调子,但是可以撰写不同的词,词的类型多为男女互相表达爱情意愿为主要内容,表演过程加上一些舞蹈动作,不仅活泼并且热闹。表演的过程人数不等,以前的乐器主要有京胡、二胡、月琴、笛子、箫、竹板、锣鼓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文化保护价值的变化,演变至今的乐器目前就只能有二胡的伴奏了,但仍然没有让花灯戏缺失表演时该有的那种欢乐趣味。 底珍花灯戏,传承600多年历史,虽然在传播的过程中遗失了一些古调,但值得高兴的是,如今,这颗被“遗落”的民间艺术终于将再次被打捞,重回大众的视眼,让更多的人去享受这一种欢乐,体会这一种古老文化。 来源:蓝莓麻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