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您的位置:锦绣黔东南>内容

天柱:义务执教三百年 老戏新唱代代传

2020-12-15 15:30| 发布者: 新闻发布3| 评论: 0|来自: 黔东南头条

摘要: 具有300年历史的天柱侗戏来源于京剧,是当地侗族人民在演出过程中浸润了地方语言和编排了侗族故事的艺术产品。在贵州省侗族戏剧文化艺术之乡渡马镇,龙盘村老戏师陈光瞭、岩门村退休教师杨秀举、杨柳村侗戏团团长周 ...
具有300年历史的天柱侗戏来源于京剧,是当地侗族人民在演出过程中浸润了地方语言和编排了侗族故事的艺术产品。在贵州省侗族戏剧文化艺术之乡渡马镇,龙盘村老戏师陈光瞭、岩门村退休教师杨秀举、杨柳村侗戏团团长周宗治等,他们不辞辛劳,义务教戏。与时俱进,助力脱贫,薪火相传,异彩绽放。


“为传承侗戏,苦点、累点也值得”

“我义务教戏已经20年了!”陈光瞭出生的天柱县渡马镇龙盘村,村子里有腊树脚、冲头、周家三大戏班,村民们都很喜欢唱侗戏、看侗戏。耳濡目染之下,陈光瞭五六岁就会唱侗戏了。“老一辈义务教我,我从小就会唱《穆柯寨招亲》《大破天门阵》。”陈光瞭回忆说,村里老戏师义务教戏的氛围,是他70多岁依然义务教侗戏的精神动力。
   侗戏在2000年以前就已经陷入低谷,年轻人都不喜欢唱侗戏,也不喜欢看侗戏,从那时起,陈光瞭就开始了他义务教戏的生涯。


  “每逢农闲的周末,我都要召集寨上的十来个小孩学戏。”陈光瞭说,在家祠,他教孩子们吊嗓子、画脸谱、敲锣鼓、拉二胡等基本功,教完基本功后,他再和孩子们一起演练一遍。
  每次一教就是一整天,甚至有时晚上也教。艰辛的付出,加上孩子们的勤奋,陈光瞭的心血没有白费,孩子们打下了扎实的侗戏基本功,“唱念做打入情入境,进场出场井然有序,累点苦点也是值得的。”
“为了侗戏的传承,我吃点苦吃点亏也愿意。”教戏的路上,陈光瞭不仅吃了不少苦,而且吃了不少“亏”,“嗓子哑、扭伤腰,都有过。”但是他不在乎,“我其实挺‘憨’的,为了教戏,失去了修河堤、砌堡坎等很多高收入的活儿,想想钱是挣不完的,也释怀了。”正是这样的情怀,教化子孙忠厚传家精忠报国的侗戏在陈光瞭的义务传授中代代相传。


“戏曲进校园,学生被当特长生优先录用”

  “一方面,侗戏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另一方面,我想让侗戏为社会做出贡献。”近年来,杨秀举一直致力于侗戏的推广和传承,“侗戏进校园,学生进戏班”是他坚持的理念。
杨秀举是岩门小学退休教师、岩门村第4代侗戏传承人。面对日渐唱衰的侗戏,他生怕侗戏失传。2012年,杨秀举主动请缨,先后在渡马镇岩门小学、渡马镇中学、渡马镇小学建立侗戏班,把侗戏带进了课堂。
“在教戏的过程中,我自己掏钱购买白布彩绘戏服,用废旧木板制作刀、枪、剑、斧等道具,凭着记忆编写了10多个剧本,硬是把侗戏班建立了起来。”回忆侗戏班建立之初的艰辛,杨秀举感叹万分,学校个别家长以学生学戏耽误学习为由,不让学生加入侗戏班,甚至有的学生加入戏班学习了一段时间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又退出了戏班。他不得不登门拜访,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孩子重返戏班或者重新挑选新的苗子。


“侗戏班成立过后,周二和周四的下午,我就手把手地教学生擂鼓、敲锣、拉二胡,教学生唱、打等技巧,几个课时下来,学生表演的动作不再生硬、呆板,眼神也由呆滞变得炯炯有神,演出一整场侗戏不在话下!”杨秀举说,他不仅在课堂上教,还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练习,经过反复训练,学生不仅会唱侗戏,还谙熟各种演技、器乐。尤其是近年来,渡马小学侗戏班的孩子参加省、州、县的各种演出活动,都捧回了闪光的金杯和满载自豪的证书、奖牌,深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渡马小学侗戏班从此名声大噪。
“学生学会了唱侗戏,无异于掌握了一门特长,学校每年都有学生被上一级学校当成艺术特长生录取。”渡马镇小学校长谭鹏飞说,仅2020年7月,渡马镇小学就有13名学生被县里的中学以艺术特长生录取。现在,学唱戏的越来越多啦,最开始时小学侗戏班只有20多人,现在小学侗戏班有了100多人。
“看到孩子们咿咿呀呀地唱着,我就很有成就感。”杨秀举认为,让孩子成为侗戏艺术的接力者,打开他们的艺术视野,让侗戏文化在孩子们中间薪火相传,就是让侗戏焕发活力的最好方式。


“让侗戏成为贫困户脱贫的动力”

 最近几年,渡马镇杨柳村侗戏班班主周宗治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老戏新唱,让侗戏成为贫困户脱贫的动力。
“以前老人家唱戏,都是唱一些传统剧目,唱的时间比较冗长,我希望能创新编剧、创新唱法。”新时代孕育新观念,新观念带来新突破。周宗治开始琢磨,把唱戏时长2个小时左右改为20分钟左右,内容上注入脱贫攻坚等现代元素,在演出人员的结构上注重老、中、青、少结合上阵。周宗治和他的侗戏班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表演理念。 


这一理念的实践,就是周宗治和戏班师傅陈通敏改编的代表作《大破天门阵》《穆桂英挂帅》。这两部戏先后获得2017年湘黔桂三省特别奖、2018年黔东南州戏剧展演二等奖。戏班演员瞿小美因之也成为黔东南乃至湘黔桂戏曲界的优秀演员之一。
侗戏剧本都是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本。如何把老剧本改编出新意,周宗治花了不少心血。
“旧瓶装新酒,与时俱进,侗戏才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在改编过程中,对表演风格的定调,周宗治思路很清晰,“创新、活泼、时尚,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周宗治在编排中精简了“兵”的人数,在唱词中增加了侗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在内容中则把古时的“征战部分”改为现在的“脱贫故事”。
“演唱结束,直至谢幕、散场,许多观众都还依依不舍。”周宗治说,老戏新唱在蓝田镇贡溪村、石洞镇汉寨村等10多个村寨演出都人气爆棚,这就是艺术带给人的心灵震撼。在周宗治看来,新旧结合,推陈出新,才能使侗戏不断焕发出青春魅力。
眼下,乡村振兴即将开始,周宗治“以戏养戏”,自筹资金带着小演员开始排练,忙着创作和编排剧本《定军山》。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