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仍然没有忘记独木龙舟,这段关于独木龙舟的祖先记忆一直承袭至今。” 苗族独木龙舟 凉伞寨位于清水江以北的施秉县双井镇境内,与新城共同组成双井村。据村里老人介绍,以前的凉伞在清水江岸寨胆村和鲤鱼塘村之间,后因祖先在现今的双井村打猎之时发现了两口水井,并且此处风景优美、土壤肥沃,才决定把全村人迁到当今凉伞所在地定居。 “我们的祖先迁离了清水江以后的一段时间仍然继续在清水江上划龙舟,直到200多年前龙舟失传。但我们仍然没有忘记独木龙舟,这段关于独木龙舟的祖先记忆一直承袭至今,现在条件越来越好,重造一艘凉伞独木龙舟的呼声也愈发强烈。”凉伞寨的村干龙继光说。 凉伞苗寨 与周边镇远等县的龙舟不同,凉伞的独木龙舟是一条母船和两条子船组成的,这是清水江沿岸的施秉县和台江县的一大地域特色。据民国《施秉县志》记载:"船用长木制成,首尾具备, 施以彩色,荡漾波心蜿蜒有势,颇足观赏"。清光绪《苗疆闻见录稿》曰:"其舟以整木刳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桡激水,行走如飞。"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亦作龙舟戏,形状诡异,以大树挖槽为舟,两树合并而成。舟极长,约四五丈,可载三四十人。" 一艘在造的独木龙舟 在我国、韩国和东南亚等地,划龙舟大多是为了在端午节纪念著名诗人屈原的,而施秉县清水江一带的苗族独木龙舟则是起源于一个传说。相传,有位父亲带着儿子去清水江边玩耍,用苞米棒做成独木龙舟的样子放在水上,恰好有人在河边敲锣,引出了河里的恶龙吃掉了儿子。悲痛欲绝的父亲心有不甘,回家磨了一把马刀,带着锣到河边引出了恶龙,一刀把恶龙看成几段,龙头落在了平寨,身体落在了施洞,尾巴落在冰洞,内脏落在铜鼓,因而每年端午划龙舟的顺序就是从平寨到铜鼓。恶龙被父亲砍死后随即天地昏暗,接下来的日子灾难不断,恶龙向苗民报梦,要求村民以划龙舟方式祭祀它,于是独木龙舟赛便传承至今。这个传说充分显示出苗族人民团结奋进、敢于拼搏的人文主义精神。 村民齐心协力把用来做龙骨的木材抬上车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工程意见》,为了响应国家政策,也为了弘扬凉伞苗族文化,增强凉伞人民的凝聚力,凉伞的乡贤寨老与凉伞青年协会会员齐聚一堂,商议恢复凉伞独木龙舟文化,到场人士达成统一意见,均表示将全力支持凉伞独木龙舟文化的恢复工作。2017年(农历)2月13日,凉伞青年协会、凉伞村委以及凉伞民间热心人士共同组织了第一次会议,会上正式宣布将恢复凉伞独木龙舟文化。 凉伞独木龙舟文化世纪回归启动仪式 困难是有的,村庄里也有部分人士也不支持恢复。原因有二: 其一,现在的凉伞人大多不会水(游泳),独木龙舟技艺的继承存在实际困难; 其二,没有资金投入,独木龙舟文化的恢复工作没有物质保障。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凉伞独木龙舟文化恢复计划也因此耽误了近半年时间。但在不甘放弃恢复凉伞独木龙舟文化计划的年青人们心中,独木龙舟文化的恢复工作是绝不能停止的,恢复独木龙舟文化不仅可以让本地民众重新感受独木龙舟的独特魅力,独木龙舟背后的人文精神也具有极大的传承意义,继承并发展独木龙舟文化对推动凉伞的经济文化发展同样具有积极作用。这半年时间里,为了争取到更多人的认同和支持,他们四处奔波,寻找资金援助。即使受到诸多打击,他们仍在坚持,相互打气。他们还向在外务工的年青人们大力宣传恢复独木龙舟文化对凉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恢复凉伞的独木龙舟文化争取到了更多积极力量。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年青人们的不懈努力下,2017年10月6日,凉伞独木龙舟文化的恢复计划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赞助。 一位青年正在把象征祝福和希望的红布系在木材上 2017年11月23日,凉伞寨的村民们到台江县老屯乡举行了盛大的“接龙”仪式。 为龙舟木材挂上红花 “接龙”队伍成员系上喜庆的红布和麻绳 “接龙”,这里指的是把建造独木龙舟所使用的木材从台江老屯接回施秉凉伞寨。此次接龙凉伞寨共出动48位寨子里面有声望的寨老、老人和相关负责人,12辆车,场面隆重。在祭祀后,接龙队伍从台江老屯出发,一路途经施洞、塘珠、龙塘等苗寨,每到一个苗寨,就有从凉伞嫁出的姑妈们带来米酒、苞谷酒为接龙队伍洗尘接风。同时,热情的姑妈们还送来锦旗、红布、猪、鸭、鹅等祝贺娘家“接龙”这一喜事。 姑妈们送来鹅、鸭庆祝娘家的喜事 热情的姑妈请娘家人喝酒 一路风尘仆仆,当天晚上20时许,凉伞寨的父老乡亲们终于接到了“龙”,这条“龙”不仅仅是一艘即将建成的独木龙舟,更是一艘让整个寨子乘风破浪、团结奋进的“拼搏之舟”。正是这种拼搏精神,让凉伞寨的这艘“独木龙舟”始终冲在清水江上的“百舸”前列。 凉伞寨“接龙”队员合影 来年,让我们相约清水江边,看独木龙舟在水中飞跃,看水花激荡,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一同见证凉伞独木龙舟文化再次鲜活于世的历史性时刻! 来源:彭大峰 前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