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牛腿琴,侗族的精神风貌

2018-6-12 11:30|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373|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牛腿琴,是侗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体细长形似牛大腿而得名。侗语称各给、给以、给宁、勾各依斯。各给、给以均为两条空弦发音之谐音。又称牛巴腿。历史悠久,规格多样,音色柔细,主要用于侗族民歌和侗戏伴奏。流行于 ...

牛腿琴,是侗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体细长形似牛大腿而得名。侗语称各给、给以、给宁、勾各依斯。各给、给以均为两条空弦发音之谐音。又称牛巴腿。历史悠久,规格多样,音色柔细,主要用于侗族民歌和侗戏伴奏。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黔、桂、湘三省、区接壤的广大侗族地区。

牛腿琴,侗语又称为“果给”、“果吉”,因其形状像牛腿而得名。它是侗族传统民族乐器,也是侗族唯一的弓弦乐器。牛腿琴及牛腿琴歌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歌唱风格和音乐特点。其音乐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习性,以及侗族音乐文化风貌。


牛腿琴的故事传说

民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在黔东南的一个侗族山寨里,住着穷、富两家人。富人依仗财势经常放狗去咬穷人,穷人也不示弱,奋起反抗将狗打死,从此两家仇恨日深。一次, 穷人养的牛见主人被欺,冲上相助,富人见势不妙,也放出自己的牛来。此后,人与人打,牛同牛斗,闹得整个山寨不得安宁。有个神仙下凡来调解,送给每人一支 芦笙,让他们吹着走乡串寨,忘记争斗。

而牛却不听召唤,越斗越凶。神仙担心牛的角斗再挑起人的旧仇,气急之下便把两头牛的后腿给砍断了。两牛再也无法争斗,矛盾虽然得到解决,可穷人却永远失去了耕牛,他伤心地抱着牛腿痛哭不已。待牛腿腐烂了,他就做了一个木头的牛腿,仍抱着它一边抚摸,一边诉说自己的苦衷。于是,后来就逐渐形成了在民间流传的牛腿琴和牛腿琴歌。
历史虽较悠久,但其初始年代史籍未见记载。牛腿琴既是侗族古老的、又是唯一的拉 弦乐器。到了明代, 田汝成《行边记闻·蛮夷》中载有:“侗人,一曰峒蛮,散处于?牂牁、舞溪之界,在辰、沅者尤多。……男子科头,徒跣,或趿木履,以镖弩自随;暇则吹 芦笙、 木叶, 弹 二弦、 琵琶,臂鹰逐犬为乐。”其中所记“二弦”,即今日之牛腿琴。


牛腿琴的材质工艺

琴用杉木制成瓢状,面上装薄板构成共鸣箱。两根 弦,五度定音,琴弓一般用 二胡弓。因其形似牛腿,琴端二角似羊角,又称“牛巴腿”、“羊角弦”。演奏时琴身放在左手腕上,左右来回转动,演奏方法和姿态略似小提琴。或自拉自唱,或男拉女唱。
多用于走时弹唱爱情歌曲,低音演奏,柔声歌唱,别具韵味。婚礼上用此琴与琵琶合奏,传达出热烈喜庆的气氛。在侗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牛腿琴占有重要地位,是牛腿琴歌、 侗族大歌和叙事歌离不开的伴奏乐器,应用十分广泛。
牛腿琴歌侗族称作嘎各给、嘎给以、嘎腊(拉嗓子歌)或嘎昂(室内歌)等,曲调较短,结构简单,速度悠缓,是侗族未婚男女青年“行歌坐妹”、倾吐爱情的一种主要方式。叙事歌侗语称嘎窘,多为民间歌手自拉自唱,伴奏随歌进行,不时夹有间奏,曲调优美,节奏平稳,有如小河淌水潺流不息、娓娓动听,真可谓歌者入神,听者有兴。

现如今,牛腿琴不仅登上了国内的舞台,在外国也相继演出。牛腿琴能受到外国观众们的喜爱,也许是它与小提琴的前身有着某些相似一面不无关系,它的音色非常接近西方音乐的审美,所以牛腿琴目前在我国甚至在国际上都有它的一席之地,有望成为我国一流的乐器的潜力。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