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县白枝坪村:“池塘+稻田”复合混养 创建生态养鱼新示范
走进贵州台江县施洞镇白枝坪村,翻过一座山,便来到了杨家沟。恰逢晌午,正值阴天,绿油油的稻田上飘着一层薄雾,一旁的池塘上方飘着一层稀薄的水汽,突然间鱼儿跃起,将水汽打散,一溜烟儿不见了。山水间,屋舍炊烟升起,不一会儿,只听有人喊道:“吃酸汤鱼咯~” 这是施洞镇白枝坪村今年新建的生态渔业养殖——“池塘+稻田”多种复合混养渔业。早在2020年,台江县脱贫摘帽后不久,台江县施洞镇党委、政府就以“巩固成果、提质增效、增加渠道、绿色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林下养鸡、养兔、养蜂、中药材等产业。 今年年初,农业农村部发布了《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坐落在清水江岸边的施洞镇自然也在禁捕范围。施洞镇党委书记杨炫发现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于是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坚决执行《禁渔计划》,对违规捕捞、垂钓等严厉打击,一方面开始谋划渔业的绿色养殖。 于是几个月后,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据悉,该项目是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派驻白枝坪村的第一书记刘凯帮忙联系的,他说:“白枝坪村很大一部分就在镇区,非镇区的部分耕地少、山林多,一直没有像样的产业。杨家沟恰好有溪流、有田、地势较平,可以试试养鱼。” “刚起步,搞了8个池塘养殖和4亩的稻田养殖,池塘平均水深1.6米,用于养殖大鱼和方便进行大规模捕捞,稻田主要是养鱼苗,稍大些就过渡到池塘,”渔场老板薛文将说道:“我们现在这里是采用‘池塘+稻田、草鱼+鲈鱼’的复合混养模式,池塘、稻田用网隔开,但水流都是互通的,都是引的山溪水,活水、冷水养鱼,没有腥味,大家都很喜欢吃,主要销到贵阳和湖南,目前由于疫情原因,只能销到贵阳。” 今年以来,台江县大力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一”工程,在抓“一村一业”方面,除了持续巩固已有产业,还要因地制宜发展没有产业的村。坚持稳中求进,立足“大生态”发展“大旅游”。 在施洞镇,随着岗党略村红色美丽村庄、美丽田园乡村“双示范”建设的推动,在施洞镇党委、政府的带动下,周边村寨已逐步形成“苗寨联团式”发展。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历史古镇、民族特色、绿色生态优势的基础上,以“红色”核心,实现“农文旅”一体化发展。 白枝坪村就抓住了发展的好机遇。 薛文将介绍道:“除了销往城里,我们也向本地的一些农家乐、餐馆、夜市摊、个人进行零售,他们随时来要,随时捕捞活鱼,每个池塘可养3000-5000尾,鲈鱼8-9个月可出售,草鱼一年多可出售,马上9、10月份就又有一批上市,除去饲料、人工等成本,纯利润预计可达20万元。” 白枝坪村党支部书记刘迹说道:“薛文将是我们从贵阳引进的致富带头人,产业才刚起步没多久,就不断有村民向我打听养殖的事,说是能不能带大家一起。下一步,等疫情过去,销路再进一步打开,我们就谋划让老百姓参与进来,并把相关规矩写进村规民约,比如在规定范围内,严禁私自捕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