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音乐可以调剂紧张、单调的生活,使人们的神经得到放松,有益于身体健康。音乐可以给人听觉以愉悦,净化人的灵魂,使人们的精神得到一种高度的享受。 芒筒,是苗、侗、水、瑶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又称地筒、莽筒、芦笙筒,用毛竹制成。苗语称果董、董果木,意为筒筒芦笙。侗语称筒卜、咚的,意为大竹筒。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区。 在排牙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这里苗族的祖先是吹着芦笙、芒筒,举着火把,从遥远的东方迁徙而来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苗族民间艺人。 他们之中,有号称“芦笙王”的著名演奏家杨正平,还有许多大歌舞团的优秀演奏员也出生于此,他们曾代表中国民间音乐,到北美、西欧、东南亚及日本等国进行了多次文化交流,把苗家悠扬激越的芦笙吹响在异国金壁辉煌的舞台上,令无数国外观众为之倾倒。 排牙,位于黔东南州丹寨县城东北部,距县城3公里。东与素有鸟笼艺术之乡美称的卡拉寨隔富贵河相望,西与龙泉镇马寨村接壤,南及西南直通县城,北及东北与长青乡交界。 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素以吹奏表演芒筒芦笙的历史悠久现久负盛名,以独特的芒筒芦笙舞曲著称于世。据传,这里苗族的祖先是吹着芦笙、芒筒,举着火把,从遥远的东方迁徙而来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苗族民间艺人。排牙芒筒芦笙制作,精益求精,世代相传,产品畅销省内外,深受人们喜爱。 芒筒芦笙祭祀乐舞主要流传于丹寨“嘎闹”支系的七种服饰文化圈内,在苗族芦笙大家庭中独具功能和风格。经历数千年,芦笙的功能有所演变,由娱神转化为娱人,惟有芒筒芦笙及其祭祀乐舞保持着芦笙最初的原生态文化。 芒筒芦笙祭祀乐舞每队由三支芦笙、13支芒筒组成,每支芦笙和芒筒需一个人吹奏,全乐队为16人组成。吹奏时,芦笙领于前,芒筒随于后,且吹且舞,沿着顺逆时针方向围成圆圈,缓缓向前。吹奏中,众人以脚蹬地,发出整齐的舞步声以和之,所以苗族称为“齐心集鼓社,齐步踩笙堂”。 丹寨的芦笙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四种不同的吹奏方式,一种是芒筒芦笙,即将芒筒与芦笙一同吹奏,声音高亢激昂,颇具震撼力,这是其他地区少有的。第二种是芦笙组合“四滴水”,以特大、大、中、小四支不同规格的芦笙组合吹奏,音质低、中、高、尖相互配合,声音悠扬缠绵,恰似高山流水。 第三种是“对芦笙”,即用两支相同音质的芦笙吹奏,常是在喜庆节日吹奏,这种芦笙受季节的限制,一般是在二月翻鼓节过后到九月秋收前不能吹奏。第四种是多管芦笙,一般是16至24管,用来吹奏现代乐曲。 而如今的丹寨县芒筒芦笙祭祀乐舞被搬上了舞台,并在多彩贵州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以其独特的文化承载力和舞蹈形式获得观众认可,并以此收获了多彩贵州金黔奖的殊荣。芒筒芦笙祭祀乐舞是苗族的传统乐舞,专为宗支大型祭祀和丧葬之用,它演奏独特,曲调悲壮肃穆。丧葬用的曲调有过路曲、进门曲、悲伤曲、送别曲、安慰曲、离别曲等曲调,具有鲜明的宗教乐舞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