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古瓢琴舞,体验原汁原味的苗族文化

2018-6-22 11:52|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532|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百鸟衣与古瓢琴舞是相伴而生的,古瓢琴,是苗族人民特有的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乐器。古瓢琴舞是苗家男女老幼喜爱的一种独特的娱乐形式。丹寨县的苗族“给哈舞”俗称“古瓢舞”,现仅存于丹寨县东南面的雅灰乡送陇村, ...

百鸟衣与古瓢琴舞是相伴而生的,古瓢琴,是苗族人民特有的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乐器。古瓢琴舞是苗家男女老幼喜爱的一种独特的娱乐形式。

丹寨县的苗族“给哈舞”俗称“古瓢舞”,现仅存于丹寨县东南面的雅灰乡送陇村,源于纪念洪水滔天之后幸存的葫芦兄妹。“给哈舞”至今已延续七十二代传人。“给哈舞”为苗语音译,以古瓢琴伴奏得名。
古瓢琴用桐木雕成,状似家用水瓢(略长)。琴的面板有音孔,有的干脆在面板上留些空隙作音孔;一根音柱两根弦,音柱由板面直插入共鸣箱内;古瓢琴的弦用牛皮丝做成,弓丝用棕丝做成,为了增加摩擦力故在旁边加一些松油,古老古色古香,又因为谐苗音,所以叫古瓢。古瓢琴的制作都是男子的事,他们取一段材质好的桐木木,画上一条中轴线,用工具将木材掏空,砍去多余的部分作琴把,盖上一块木质作面板,琴身像瓢状。


古瓢琴的由来
古瓢琴,产生的历史难以考证。相传古时候有个酷爱音乐的苗家后生,一次在喂狗中敲木瓢得到灵感,于是从山上砍回一截泡桐树,挖空后绷上牛皮筋做成琴,用小竹片和棕丝做弓子。
拿到寨坝上一拉,悦耳的琴声,招来了寨上的男女老少,围成圈跳起舞来。乡亲们问他这是什么东西,他随口答道:“狗瓢琴”。“狗瓢琴”从此得名,跳的舞自然就成了“狗瓢舞”了。后来在表演中觉得这个舞蹈的名字太俗,难登大雅之堂,便改名为“古瓢琴舞”。

古瓢琴舞蹈,一般由男性拉琴走在前面,女性跟在后面跳舞。男性大多身着盛装,女性都着“百鸟衣”,也有着便装的。舞步分为二步、三步、四步、五步,踩、跳、转相结合,跳到激烈和兴奋时,姑娘们将两手置于腹部之间上下摆动,尽情抒发内心的情感。
为了增加音乐的节奏感和舞蹈的气氛,有些姑娘在两脚裸系上小银铃,跳起舞来,叮当作响,悦耳动听,令人陶醉。经过艺术家们的加工,搬上了舞台,受到国内外艺术大师们的高度赞誉。

古瓢琴琴声低沉厚重,具有很浓郁的抒情韵味,是难得一见的苗族民间艺术的珍品。现今仍保存最原始古瓢琴舞蹈的,是丹寨雅灰乡的雅灰、送陇、排路寨和排调镇羊先、麻鸟一带。作为经常性的自娱自乐节目,可谓原汁原味的苗族文化奇葩。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