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您的位置:锦绣黔东南> 传统节日>内容

别具一格的苗族龙舟节

2018-6-23 15:41| 发布者: 旅游指导|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贵州苗族龙舟节是贵州黔东南地区清水江施秉台江流域苗族人每年在端午节后农历五月二十五的传统民俗活动,当地苗族人会在这天划独木龙舟。除赛龙舟外,还有跳踩鼓舞、对唱山歌等其他活动。苗语称龙为“瓮”,龙舟叫“ ...

贵州苗族龙舟节是贵州黔东南地区清水江施秉台江流域苗族人每年在端午节后农历五月二十五的传统民俗活动,当地苗族人会在这天划独木龙舟。除赛龙舟外,还有跳踩鼓舞、对唱山歌等其他活动。苗语称龙为“瓮”,龙舟叫“娄瓮”。


龙船节的传说
相传过去江河边住着一个名叫保的苗家渔民,有一天他带着独子九保下河打鱼,突然风雨大作,一条龙跃出把九保拖进龙洞,于是保潜水进龙洞救子,却发现恶龙已把他儿子杀死并当作枕头,就决心为子报仇,于是放火烧死龙,龙洞的烟雾弥漫整个地区。之后是一连九天九夜天昏地暗,直至一个妇女带着孩子到江边濯衣,孩子把母亲的捶衣棒在水里划上划下边嬉戏边念著:“咚咚多!咚咚多!”
天上顿时云消雾散,太阳再出来,被烧死的恶龙也被发现漂浮在水面。各寨的人知道后便先后赶到江边分龙肉,最早发现并分得龙头是胜秉寨(另一说是龙头先分杀龙的保),施洞分到了龙尾,杨家寨只分得龙肠子。另一说法是杀龙和分龙肉后才风云变色,连日不开,直至小孩用捶衣棒拍打江水和模仿鼓声,天就亮了。

后来死去的龙托梦给苗人,叫他们行好,用杉树仿照它的身躯造成舟,在清水江、小江河一带模仿龙的动作划上几天,它就能兴云作雨,保他们五谷丰登。起初他们做几只龙船试划,果然遇有大雨,于是各寨纷纷仿效。
众人本来商定在农历五月初五、初六举行龙舟赛,但为免妨碍生产,各寨又互相协商划龙舟的日子,最后决定胜平、平挑两寨于五月初五划船、平寨于农历五月二十四日、塘龙二十五、榕山十六、施洞的二十六日,这个次序就传世至今。


龙船节历史
苗族人传统上重视端午节,据宋朝人朱辅所著的《溪蛮丛笑》载,湘江、沅江流域之间的苗族人,无论是否与汉人交往密切都很重视端午节,去看龙舟往往花上三天时间。而清朝乾隆年间徐家干所著的《苗疆闻见录》亦记述当地苗人喜欢赛龙舟,以五月二十为端午节,在清水江宽深之处赛龙舟。龙舟以完整的树干木材制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间能容二、三十人,以短桡来划动,行走时速度飞快。

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为苗家龙船节,龙舟节苗语叫“咋瓮”(划龙舟),又名“娄瓮”(吃龙肉)。独木龙舟古朴硕大,别具一格,舟身用三根高大杉木掏空而成,中间一根独木为母舟,直径约70厘米,长约24米,两边各置一根直径约50厘米,长约17米的子舟。
平时舟身被放置在村口专门搭建的亭子里,龙头则放在村里推选出的鼓主家,节日期间巫师会按传统做法“起龙”,之后用竹篾将子舟和母舟并列扎成一排,装上精雕细刻的五彩龙头,通常一条龙舟共载42人,个个精壮,都是从寨中挑选出来的男子。

母舟前方坐有4人:第一位坐在龙舟与龙头连接处,背朝前方,负责呐喊助威和靠岸撑船;第二位是一个中年人,背朝前方,鸣放铳炮,制造声势;第三位是寨中德高望重的寨老,称为鼓主,背朝前方,身穿一套兰袍,外套一件红色马夹,头戴一顶特大的形如夸张的草帽,专门击鼓带劲;第四位是一个少年孩童,身着银装,头戴银冠,敲锣助力。
其余的水手一律身着紫色家织布衣和青色布裤,腰扎一条织花钉银的宽腰节,头戴马尾斗笠,上插三根如凤冠的银饰,古朴、整洁又像斗士一般肃然,有劲力。

贵州的苗族划龙舟活动独特的龙舟形状和比赛规则,与其他地区的龙舟相比,苗族的龙舟比赛并非在端午节,而是在端午节之后,且龙舟古朴硕大,别具一格,舟身用三根高大杉木掏空而成,中间一根独木为母舟,用竹篾将子舟和母舟并列扎成一排,装上精雕细刻的五彩龙头,被誉为民族体育运动的一朵奇葩。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