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河水悠悠流,陶尧好地方

2018-7-14 11:26|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211|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陶尧,这是苗族历史传说中最古老的苗族村寨之一,它坐落在雷公山西北麓,属丹江镇辖区内,距县城仅6公里。系云贵高原地理地形中较为典型的坝子,发源于雷公山的小河,从坝中静静流过,河的两旁是千百年来苗族代代接 ...

陶尧,这是苗族历史传说中最古老的苗族村寨之一,它坐落在雷公山西北麓,属丹江镇辖区内,距县城仅6公里。系云贵高原地理地形中较为典型的坝子,发源于雷公山的小河,从坝中静静流过,河的两旁是千百年来苗族代代接力修凿而成的稻田。
九个自然寨依山临坝而居,层层叠起的苗族民居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往雷公山顶的公路沿着村边向东边逶迤蛇行,往西江千户苗寨的公路则穿坝往北而去,交通极为方便。

陶尧自古即有人烟形成村寨。到底有多古,因无文字记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但具有说明性的一点是,苗族普遍采用父子联名,据寨上老人说,至清乾隆元年“安屯设堡”之时,陶尧已有五十多辈人居住,一辈若以30年计算,陶尧村那时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再从陶尧坝的稻田和四周山坡层层梯田的开凿来看,稻田层层相连,引水灌田的水渠明暗相间,有的暗沟从几十丘大田的田底而过,这说明陶尧苗族社会在很久以前已经拥有了营造梯田的高超技术,人们能够在民族首领的带领下按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劈山开荒造就一丘丘田地。
据老人们说在清政府对苗族社会开展“改土归流”以前,陶尧就已经是现在这个样子了。由此推算,陶尧苗族人民在宋朝甚至唐朝以前,他们的祖先早已经在这块土地上开创家园、繁衍子孙了。

陶尧的苗族人民,不仅是建设美好家园的能手、民风保持纯朴,而且,他们不畏强暴,富于反抗精神。在清朝以前,包括陶尧在内的雷山各村寨所有苗族,因为居住在深山峡谷之中,封建官僚的反动统治鞭长莫及,所以能较好地得以休养生息。
从《清实录》中得知,清兵在雷山陶尧剿杀苗民非常惨烈,而遇到苗民的抵抗也很顽强,特别是陶尧香第香两兄弟率领苗民,一次又一次击退了清兵的剿杀,把老人小孩和妇女藏匿于深山石洞。但终因寡不敌众,近万人的陶尧地方最后只有88人幸存下来。先民们所开凿的良田,也被清朝统治者在“安屯设堡”后,以坝中的河为界限,河西全部划给屯兵耕种。

陶尧村民劫后余生,耕种着余下的一半田地,在屯兵的监督下艰难生存。经过百多年的休养生息,自我发展,人口又逐年增加,在片片崇山峻岭上又开凿了层层梯田。至咸丰同治年间,由于清朝贪官污吏的盘剥搜括,弄到苗民靠挖掘祖宗坟墓的一些殉葬财物来缴纳赋税的地步。在苗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境况下,爆发了以张秀眉、杨大陆等人领导的反清抗暴斗争,在10多年的斗争中,苗民起义军以雷公山为根据地多次沉重打击清兵。由于陶尧处于县城和入山的交接处,是苗民义军和清兵的必争之地,陶尧民众常以自身所处地理位置,帮助义军抗击清兵。
陶尧村民民风纯朴,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苗歌代代口耳相传,把传统性的经典歌词流传下来,同时又在即兴歌唱中创作新歌,每一代都涌现出出类拔萃的歌手。如一九七九年拨乱反正后,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间歌手诗人座谈会的唐德海老人,就是陶尧这个歌乡孕育出来的优秀歌手和歌师,他在会上的一曲苗歌,曾震动京城,中央电视台、《人民文学》、《诗刊》、《民间文学》等媒体竞相予以介绍和宣传。

陶尧村的民族节日是较为传统的,吃新节和苗年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斗牛、赛马、跳芦笙。这些娱乐活动的开展常能吸引周边村寨的人们蜂拥前来参赛和观看。

陶尧九个自然寨中虽有杨、唐二个姓氏,但因同为一个宗族,即使已经历一千多年近百代人,全村人与人之间,长幼有序,辈分有别,称呼不能乱套,更不能互通婚姻。青年们游方,必须走出村外,如果在本村中乱来,则被视为乱伦,要遭众人谴责。鼓藏节是苗族祭鼓节,全村九寨统一为每十三年的卯年过鼓藏节祭祖。陶尧村氏族还有一些分支,比如黄里杨姓、侯姓,乌尧周姓,均为一个宗族同过鼓藏节。过鼓藏节时,他们还须到陶尧咨询寨老,要约同一时间过鼓藏节,一起杀猪祭祀祖宗。

陶尧村山清水秀,历史悠久古老,文化源远流长,历经苦难沧桑。陶尧村苗族人民的历史进程,实际就是一部苗族历史发展进程的缩影。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