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对那些酷爱收藏的人来说,是一块块宝地。 上世纪90年代,丹寨县雅灰乡送陇村就引起国外收藏家的注意,因为那里有制作精美的百鸟衣。等村民们意识到自己民族服装的价值时,寨子里有50年甚至近百年历史的百鸟衣都被外国人收购了。 百鸟衣是苗族一个支系的服饰,来源于苗族人对鸟的崇拜。 苗族祖先在迁徙过程中到山中猎取各种鸟,由于感谢鸟给他们带来食物,对鸟的崇拜由此而生。他们不仅把鸟变成图案绣在衣服上,还把各种羽毛装饰在衣服的下摆。他们用百鸟衣把自己装扮成鸟的样式,以表达对祖先的追念。丹寨蜡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用这一技艺制作的百鸟衣也独具特色,深得人们的青睐。 丹寨县境内的苗族支系自称“嘎闹”,有鸟部落的意思。当地人衣服上面绣着各种鸟形鸟纹,甚至还有带着瑰丽想象的“鸟龙”,再加上衣服飘带坠着的白色羽毛,这种衣服被当地人称做“百鸟衣”。 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百鸟衣被认为与苗族古代鸟图腾相关,它仅传承于送陇、羊高、杀高等几个村寨。百鸟衣分男女式,当地人将男式百鸟衣叫“哦坡”,女式百鸟衣叫“乌尤”,大意是拼合起来的衣服。据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文志》记载,居住在黔东南一带的“东谢蛮”首领谢元琛率领了一个庞大的歌舞表演队去朝见唐太宗,唐太宗命大画家阎立德用画笔把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服饰记录下来,该书中被称为“卉服鸟章”的正是这种美丽而神秘的百鸟衣。 一件古老百鸟衣,曾在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中亮相,专家判断此衣为贵州黔东南苗族清代早期的苗族百鸟衣,做工古老,绣法精湛,专家估价为31万元。据介绍,现在新做的百鸟衣图案比“老衣”的更复杂,但是随着老衣的流失,失去了参照物,有许多古老的图案难以再现。 现在,送陇村的女人们几乎都在制作百鸟衣向外卖,附近不少村寨的女人还专门跑来跟着学。但百鸟衣工艺复杂,要经过染布、捶布、刺绣挑花、裁缝、镶花边、镶吊羽绒等工序,每道工序都十分讲究,最快一年才能做成,每件售价至少一万元左右。这可难坏了那些收购者。一位村民介绍,货真价实的百鸟衣由于太贵,常常两三个月才能碰见一个买主。他展示的蜡染百鸟衣,是他设计,外婆(即丈母娘)做的。通过收购民间工艺品,送陇村的一些人已经知道外面的市场需要什么,用哪些民族元素架构更容易使自己手上的货卖出去。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村里不少场坝周围的墙上,挂满了纹样和花式均不相同的百鸟衣。仔细观赏,百鸟衣的衣料十分特殊,是自己纺、染、织的土布,对襟、无领、无扣、长袖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边是花衣,下边是连缀在衣摆上的花带羽毛裙。宽大的长袍上绣满了造型各异的鸟、鸟头龙以及铜鼓、蛙、鱼、蜈蚣等图腾符号,百鸟衣的裙子由16至18根彩条组成,每根彩条上绣满花鸟等图案,彩条下顶端缀满了羽毛绒球,但现在已经改用家禽羽毛。 当地妇女内贴身服饰一般为刺绣或是蜡染胸兜,下穿青布百褶裙,雅灰式裙前围一菱形刺绣裙帕,套蜡染脚套并束编织带。戴在头上的山字形银角插银梳、银花、银钩,银冠上也装饰着鸟羽。整件百鸟衣五彩斑斓,大大小小的鸟可以达到上百只,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 |